悲伤中去世

孔子的晚年生活是相当充实的,他以“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

将至”的献身精神,从事着教育学生和文献整理工作。不过在其晚年,其精神也倍受打击,在其归鲁的前一年,夫人去世了;70 岁那年,唯一的儿子孔鲤也死了。晚年的丧妻丧子之痛,给其家庭带来了很大的不幸。71 岁那年, 他最得意的学生颜回又不幸去世,这对风烛残年的孔子又是一次重大打击, 以致使他悲痛欲绝,伤心不已,痛哭道:“天丧予!天丧予!”颜回少孔子30 岁,自幼年起就追随孔子,他那种箪食瓢饮,贫而好学的精神,深得孔子的厚爱。连遭不幸,使这位老人几力不能支。然而其另一弟子子路的死,对他来说,无疑等于雪上加霜。子路少孔子 9 岁,有勇力,长期追随孔子。孔

子 72 岁那年,即前 480 年,卫国发生政变,子路在这次政变中,被砍成肉酱。临终尚未忘记孔子的教诲“君子死,冠不免”,整理好衣冠,悲壮死去。面对亲人、爱徒的相继去世,孔子哀痛不止,以致染病在榻。

一天早晨,孔子早早起来,摔开手杖,负手于后,立于门庭,神态自然, 自歌道:“高高的泰山啊,就要崩塌了!粗壮的梁柱啊,行将断折了!一代哲人啊,快要凋谢了!”吟罢入户,面门而坐。七日后,病逝于家。

孔子死后,葬于曲阜泗水之滨。许多学生闻知孔子去世,悲恸不已。孔门弟子皆视孔子如父,尊孔子之道,守三年之丧,尽哀才去。独子贡一人, 感师厚恩,不忍离去,在墓旁筑起茅舍,复守三年,前后六年,才离开老师的墓地。孔子墓前的子贡庐墓处,即由此而来。

孔子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也是历尽磨难的一生,更是奋斗不息、奋然而上的一生。他的一生,从某种意义上说昭示了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品格, 对后世起到了某种垂范的作用。因而,研究他的人生实践本身就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他幼年丧父,未成年丧母,孤苦伶仃,全凭自身的勤奋好学、努力进取,赢得了社会的承认,成为博学多才的思想家、教育家,并以为理想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精神,感召了后人。孔子是中国文化的伟大传人, 是一代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