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的著述与讲学

孔子 68 岁归鲁后,放弃了继续求仕的意念,主要从事教学和古代文献的整理和编纂工作。

孔子一生从事教学工作,他是我国私人办学的开创者。他奉行“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故使许多出身贫贱的人有了受教育的机会。像颜渊、子路、曾参、闵子骞等等,都是贫民子弟。正因为这样,所以孔子的学生很多,有3000 弟子,七十二贤之说。弟子三千也许有些夸大,但他一生收受了很多学生则是历史事实。由于他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杰出贡献,故后人尊他为“先师”。

孔子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而且还是一位了不起的古文献整理专

家。如果没有他对古文献的杰出贡献,西周以来流行的许多书籍可能今天我们就看不见了。孔子在古文献整理上最大功绩是重新编纂了《诗》、《书》、

《礼》、《乐》、《易》、《春秋》六经。 “六经”,在孔子以前就已存在,又称为“六艺”。它们是西周以来贵

族子弟学习的必修科目。《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种类型。风有十五国风,反映了各国贵族和平民的风俗、民情;雅分《大雅》和《小雅》,主要反映了贵族的政治生活情况,颂有《周颂》、《鲁颂》、

《商颂》,主要是祭祀天地和祖先的歌辞。在孔子以前,这些都已在社会上流传。司马迁说,古代《诗》有 3000 多篇,孔子删去了其中重复的部分,剩

下了 305 篇。可见孔子的确删减、校订、整理过《诗》。

《书》,又称《尚书》或《书经》。它是我国最早历史典籍,追述和记载了由尧舜到春秋时期的历史事迹。《汉书·艺文志》称:“《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孔子可能根据当时流行的一些史籍及文献史料加以编辑整理,并用它作为教育学生的课本。

《礼》或《礼经》现在已很难确认其究竟指的是什么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礼》有三种,即《周礼》、《仪礼》、《礼记》。《周礼》系统地介绍了周代的官吏制度,《仪札》系统地陈述了各种典礼节仪,《礼记》论述了有关礼的基本理论。孔子非常重视礼,也向学生传授过礼,但现存的三礼是否经过他的整理就很难断言了。

《乐》即《乐经》,现已亡佚,其真实面目不得而知。但孔子重乐,重视乐教,整理过《乐经》大概是历史的事实。

《易》又称《周易》。流传的今本《周易》分为经和传两部分。经包括卦、爻和卦辞、爻辞,《周易》总有 64 卦,每卦有六爻,计 384 爻。《传》又称《易大传》,它是后人对卦辞和爻辞的解释、说明和阐发,共七种十篇, 故又称为“十翼”,即《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有一种说法,认为伏羲画八卦,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孔子作《易传》。这个说法自欧阳修起就不断受到后人的怀疑,但孔子学过《易》,研究过《易》,井传授过《易》,大概是历史事实。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它记载了自公元前 722 年至前 481 年共

242 年间的鲁国历史。《春秋》记事简略,语言隐晦,全书不足两万字。自孟子到司马迁、杜预等,皆认为《春秋》为孔子所著。近代以后,开始有学者怀疑孔子作《春秋》的真实性。我们认为,孔子整理过鲁国的历史并把它作为教育学生的教材是历史的事实。

孔子整理古代文献的目的,在于教育学生,培养仁人君子、以达修己以安百姓的人生理想。这些文献经过他的整理,借助于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独特地位,被很好地保存下来了。这些文献的保存对于后人研究夏、商、周的历史、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它们在今天,乃至将来都是珍贵的历史材料。所以,孔子对中国文化的保存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