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是中国文化的伟大传人,可以说孔子以前的中国文化的主要精华, 在孔子那里都有体现,而孔子以后的中国文化,孔子学说占有重要的地位。孔子是中国思想发展史上继往开来的文化大师。

孔子在历史上的最大贡献是创立了儒家学派。儒家学派在孔子时代,就有了很大发展。相传孔子有三千弟子,其中身通六艺者就有七十余人。这在人口稀少、文化传播尚十分落后的春秋时代,实属奇迹。这说明在孔子周围是一庞大的知识分子集团,以至于楚昭王这样的大国之君也深感孔子及其弟子的威胁。

孔子死后,其弟子开始在各诸侯国开门办学,传道授业。由于不同弟子对孔子学说的理解互异,使儒家学派开始分化。到战国后期,韩非已有儒分为八之说。他说:“自孔子死后,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 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 儒分为八之说实际是概括了儒家自从春秋以来到战国后期总的分化的情况, 这八派的代表人,有的是孔子的直传弟子,如子张与漆雕氏,有的是孔子的二传弟子,如乐正与子思,有的是三传乃至数传弟子,如孟氏和孙氏。孟氏为孟轲,孙氏为荀况。这种学派的分化,是儒学发展的必然趋向,这一趋向向人们展示了儒家文化的生命力。

当然,这八派之中,影响最大的只有两派,一是孟子为代表的心性派, 一是荀子为代表的礼义派,其他派别,由于史料不足难见全貌了。孟子是战国中期邹国人(今山东邹县),据说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之门人,故而他以孔子学说的真正继承者自居,同当时的影响非常大的墨家和道家展开辩论。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倡仁义,道性善,提出了“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和“省刑罚”、“薄赋敛”的经济主张,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产生重大影响。他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 至今还常为人们所引用。他倡导的“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

大丈夫人格,至今还激励、鼓舞着志士仁人。

荀况是战国后期赵国人,15 岁始游学齐鲁,曾三为当时著名学术活动中心稷下学宫的祭酒。他虽与孟子同属儒家,同宗孔子,但他与孟子强调内在的自觉不同,他强调礼乐的外在规范作甩。与孟子的性善论相对立,他提出了人性本恶的理论。他同孟子一样也十分重视民众在历史过程中的作用,提出了民水君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思想。他提出的“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系统地发挥了人定胜天的理论。而其《劝学》一文, 则系统发挥了孔子学思并重的思想,是千古传颂论学习的文章。

由孔子经孟子到荀子,儒家文化已形成了观点分明的两大流派。不过这两大流派都同宗孔子,同以孔子学说的继承者自居。学者们一般称这一时期的儒家为原始儒学。原始儒学在先秦是一种富有创造力和活力的思想学说, 它与当时的墨家、道家、兵家、法家等思想流派并行存在。这时的儒学尚没有被官僚化、政治化、制度化,尚不是一种官方的意识形态。故而它充满了生机,充满了蓬勃向上的朝气。

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开创了百家争鸣的先河。他的举动在当时无疑具有示范的作用,正是他的影响下,私人办学之风在中国大地兴盛起来,墨、道、兵、名、法等家也相继出现了。所以孔子为活跃春秋战国时代的学术气氛,为促进中国学术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