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礼之关系

礼是孔子思想的另一重要概念。礼的含义在现代与孔子时代已有很大的不同。现代人所讲的礼,一般是指礼节、礼貌、礼品。如接待国家元首要鸣礼炮 21 响,而次于国家元首的政府要人则鸣礼炮 19 响,就属于礼节。见了老师问声好,吃饭让长者先吃等则属于礼貌。社会常常说的“请客送礼”之礼则是指礼品。礼仪,礼貌,礼品,这些东西在今天对国家、对民族生死存亡也许无关紧要。然而在孔子时代,礼在社会生活中则起着重要作用。那时候,人们认为礼义廉耻,是维系国家存亡的四大要素,如这四大要素不能张扬,则国家就会灭亡。孔子甚至认为,人“不知礼,无以立”。那么孔子心

目中的礼究竟是什么?

在古代,礼因时代的变迁和朝代的更迭,其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表现为三种形态,即夏礼,殷礼,周礼。夏礼是夏朝所通行的礼,殷礼是殷商时代的礼。周礼即周王朝所实行之礼。孔子认为殷礼是对夏礼的扬弃,周礼是对殷礼的扬弃,礼发展为周礼才完备、系统起来。所以他对周礼推崇备至,赞赏有加。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相传周礼为周公旦所制订,故而他十分敬仰周公,亦以常常梦见周公为幸事,以不梦见周公为不快。孔子是以周礼的继承者自居,以重建失落的周代人文秩序为使命,为恢复周礼的权威奋斗了一生。

所谓周礼实际上是周代的典章制度、文物礼仪、风俗习惯的总称。它是周代统治者组织国家的政治原则,又是维系氏族血缘关系的纽带,更是区别上下贵贱等级差别的标准。所以孔子认为礼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失去了礼,就无法敬奉天地鬼神,也无法区别君臣上下长幼之序,更无法区分家庭中男女父子兄弟的亲疏。总之礼是维系社会秩序的根本保证,是衡量一切是非曲直的标准。

正是基于上述认识,孔子认为社会进入春秋时代,天下大乱,争斗不已,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破坏了周礼。因而恢复周礼的权威,使人们都回归到周礼的名分上去,各安其位,各守其分,天下就会重新归于太平。

由此看来,在孔子那里,礼是与仁同一层次的概念。在其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孔子思想中,一般说来,礼主要是就社会秩序而言,仁主要是就个人的道德自觉而言。从某种意义上说,礼是社会的,仁是个体的。维护宗法社会等级制度的尊严,严格区分尊卑长幼亲疏,使人人各安其位、各守其业是礼的主要功能。孔子强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君要像君,臣应像臣,父应像父,子应像子。这就明确告诉人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社会角色,超越了自身的社会角色,就是对礼的践踏。这就表明礼是从整个社会结构的角度去规范人,要求人。

仁则不同,它不是从人的社会角色的方面审视人,规定人,而是从自身出发,去感召于人,奉献于人。所谓“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都是以行为者自身为始点,推己及人的。可以说,礼是从社会的角度去规范人,而仁则是从自身的角度辐射于社会。在礼面前,人有贵贱之分,长幼之序,亲疏之别;在仁那里,人人都是这一道德原则的承担者, 人人都具有实现仁德的潜能,人人平等。礼是规则,一违即错,仁是美德, 进德修业,永无止境。

礼是外在的约束,仁是内在的自觉。由于礼的社会性,从而使礼成为人们行为的外在现则。孔子认为,接受礼的约束,是成为君子的基本条件。他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就是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各种文化知识,用礼加以约束自己的行为,就不至离经叛道了。像恭敬、谨慎、勇敢、正直等等都是人所共认的美德,在孔子看来,这些美德失去了礼的约束,就会走向反面。他说:恭敬而不知礼,就未免显得劳倦;谨慎而不知礼,就会流于畏葸懦弱;勇敢而不知礼,就可能盲动闯祸;心直口快而不知礼,就未免显得尖酸刻薄。总之,礼是人自我完善的外在规范,是个人修养的外在表现。一个人不知礼,就会处处碰壁;整个人类失去礼,就会出现混乱,就会进入无序状态。所以,“不知礼、无以立”,“礼之用,和为贵”。

礼的社会作用,就是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入和谐协调状态。

仁是人之本质,是人的内在要求,孔子认为仁的实现决非是出于外在的压力,而是自我的内在要求。他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是说实践仁德,全凭自己的主观努力,而决不能依靠他人。又说。一个人用他的力量去实践仁德,我未见其力量不足的人。其意是只要一个人真正去实践仁, 仁就可以实现。正是“吾欲仁,斯仁至矣”。只要我们有实现仁德的要求, 就一定能实践仁。

在孔子那里,仁与礼虽然有区别,但二者的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则是主要的。孔子明确指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一个人失去了美好的仁德,礼、乐还有什么意义!又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这就是说礼和乐失去了内在的仁德,作为礼的表现形式,玉帛之物,钟鼓之声也就毫无意义了。孔子看重礼决非是看重礼的外在形式、节奏,而是注重它的本质。这表明孔子心目中的礼一定要以仁德为辅佐,为补充,才是完整意义的礼。

同样,仁也要受礼的制约,失去了礼,仁亦不成其为仁。孔子曾指出“克己复礼为仁”。具体讲,就是一个仁人应当非礼勿视,非礼勿动,非礼勿言, 非礼勿听,甚至选择居处、饮食、坐立都要合乎礼。这告诉人们,仁虽然是个体的内在要求,是人的人格自觉,但这种要求,这种自觉是宗法等级社会制度下的自觉。所以,离开了礼,或者说违反礼,仁就无从谈起。从某种意义上说,仁的实现就是自觉地接受礼的约束,使以礼行事成为自觉自愿的活动。所以孝悌为仁之本。

总而言之,仁与礼是统一的,离开了仁,礼就会流于无意义的形式,失去了礼,也就谈不上仁的实现。仁礼的统一,表现人的内在品德与外在形式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