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并重

孔子有句名言叫做:“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只知读书,却不会用脑进行思考,就会受骗;只是空想,而不去读书,就会缺乏信心。就是说读书与思考二者只有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西方近代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在谈到学思关系时曾打了一个著名的比喻。他说社会有一种人好像蚂蚁,只会堆积和利用它们的贮藏品,还有一种人好像是蜘蛛,只知道自己吐丝织网。他认为二者各有偏颇,都不好,而真正的哲学家应该像蜜蜂那样,先从花园和田野里,采来花粉,然后用自己的力量改变和消化这些材料。可以说蜜蜂就是学思结合的典范。人们应该向蜜蜂学习。培根的这个比喻,形象地向我们阐述了学与思的关系,这个比喻完

全可以用做孔子学思并重的注脚。

在读书学习与分析思考中,孔子首先要学生们博学多识,他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意思是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去思考,没有什么益处,不如学习。这就告诉人们不去读书学习,只是在那里凭空乱想,是不会有什么帮助的。读书和学习是思考的前提和基础。孔子十分注重学习。有一次孔子独自一人站在庭中,其儿子孔鲤从其身边走过,他问道:“学诗了吗?”孔鲤说:“没有。”孔子便说: “不学诗,无以言。”孔鲤便退回去好好学诗。又过了几天,孔子又问他: “学礼没有?”他回答:“没有。”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孔子把学习看作是立身处世的必要条件。他曾说:“一个人好仁德而不好学习,就会被人愚弄,好聪明而不好学习,就会变得放荡,好诚实而不好学习,有时会害了自己,好直率而不好学习,就会变得尖刻,好勇敢、好刚强而不好学习,就会捣乱闯祸,胆大妄为。”在孔子那里,学习不仅仅是获取文献知识、道德教义的手段,而且是一个人成为仁人君子的有效途径。也就是说一个人只有在学习中,才能不断发现并克服自身的缺陷,长养自己的美德,成为一道德上的完人。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下学上达”。“下学上达”是说学习的目的是要上达大德,成为一参天地之化育的人物。

孔子要求人们学习的东西十分丰富,而《诗》、《书》、《礼》、《乐》、

《易》、《春秋》六经是其教育学生的基本教材。这些典籍是孔子以前中国历代文献的汇集。在贵族垄断教育的时候,这些东西就是作为教育贵族子弟的一般教材。用六经来教育学生是孔子对其以前教育内容的肯定。他曾说

《诗》可以使人温柔敦厚,《书》可以使人疏通致远,《乐》可以使人广博易良,《易》可以使人洁静精微,《礼》可以使人恭俭庄敬,《春秋》可以使人属辞比事。在孔子看来,六经不仅仅是文献典册,更是培养人、提高人的道德意识的良好教本。用现代的眼光分析,《书》、《春秋》实际上是历史教材,《诗》可以说是文学教材,《易》是哲学教材。孔子教授学生的六经是经过他的加工整理过的“六经”。而且他要求学生对这些东西应灵活掌握,活学活用,随机应变,也就是说“六经”不是束缚人们手脚的绳索,不是教条,是治国之道,是立身处事的原则。

《论语》曾概括孔子的教育内容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文是文章,行是行为处事,忠、信是道德品行。《诗》以教文,《礼》以导行,《乐》以养性,“六经”概而言之,都有益于道德品性的陶冶。

当然,这些并不能全部概括孔门弟子所学的内容,孔子还要求学生学习射、御、数。孔子时常带领学生们学习礼仪,演奏音乐,学习射箭,进进驾车。孔门弟子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而且还要身体力行,进行实际的操作。孔子认为一个人既要博学,更要好学。一个人一旦好学,学习就不再是

一种负荷,一种压力,一个迫不得已的事情,而是一种需要,一种乐趣,一种自愿的活动。孔子对好学的颜渊大加称赞,常夸其贤。

孔子重学,也十分重思,一个人只知学习而不会思考就会陷入困惑.就会感到无所适从。所以,思考是一个人驾御知识的一种本领。大家常看到这样一副勉励学习的对联,上联为“书山有路勤为径”;下联是“学海无涯苦作舟”。这里我想告诉大家,这副对联写的虽好,但并不能完全代表学习中的真理。其实,在学习中只是苦,只是勤,并不一定就能学好,还必须掌握为学之方,这个方才是真正通往知识之山的径,驶向知识彼岸的舟。而这个

方的发现和掌握决不能离开思维,所以我们说思维才真正是书山之径,学海之舟。思维是驾御知识的才能,是消化知识,创造新知识的有效方式。西方哲学家康德有言:“思维无内容则空,直观无概念则盲。”我们亦可以说思而不学则空,学而不思则盲。孔子说:“遇事而不会思考,不思量‘怎么办’ 的人,我对这种人也无可奈何。”他要求学生多听、多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即“多闻阙疑”。当然孔子主张思维要纯正(思无邪),反对胡思乱想。他虽提倡思考,但井不主张思考过度而贻误时机,多谋而无断。季文子做事三思而后行,他却说思考两次就行了。遇事今天研究研究,明天商量商量, 再过几天考虑考虑,是十足的庸人作风,貌似慎重,实则妾妇,这种人连季文子也不如,因为季文子三思而后尚行,而他们则只思而不行。

孔子认为博学、慎问、近思是人的美德,是仁德的一种表现形态。当然, 孔子所谓的学,就其本质而言是大道之学,成人之学,躬身修己之学,是仁学,其所思之事,成人成己,成圣成贤之事。他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意思是说看见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人,就想法向他看齐,看见品德不端、才能平庸的人,就反省自己是否也有不足。曾子也说:“吾日三省我身。”即一天三次反省自己,这些思和内省都是思考,但这种思考是德行范围内的思考。孔子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用今天的文字表达就是:“君有九方面的思考:看的时候,思考看清楚了没有;听的时候,思考听准确了没有;脸上的颜色,思考温和了没有;容貌态度思考庄恭了没有; 说话的时候,思考忠恳了没有:办事的时候,思考态度敬重了没有;遇到难疑,思考请教了他人没有;将发火了,思考有什么后患没有;看见获取了, 思考合乎义了没有。”这九方面的思考,全是言谈举止,出处进退,洒扫应对,全是生活。所以我们说,孔子之学是生活之学,孔子所思是生活之事, 孔子就是让人们去学习生活,了解生活,适应生活,创造新生活。他要求人们在学与思的辩证思维中,去增长生活的智慧、做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