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节约指数增长的集聚
现在该讨论一般情况的集聚了。对一个要研究的集聚单元来说,不仅存在给定集聚单元一定的节约,而且伴随集聚规模的不断扩大,也存在着连续增长的节约所形成的经济函数。一个经济函数完全是由单独的不同规模的集聚单元的各点构成的,每一点具有一个特定的节约指数。如果我们把集聚倾向的影响设想为与各种规模集聚单元及其节约指数并存的影响,那么集聚倾向的影响(对分布的或分散的工业)能被搞清楚。每一集聚单元遵照我们已认识到的规律,以其集聚能力大小把分散的工业部门带到一起。在这里我们认为,各种集聚单元的竞争共同影响着集聚的形成;同时,在各种参与斗争的集聚单元里,集聚是按照我们已经发展了的规则产生的。关于不同规模集聚单元如 a1,a2,a3 等所构成的经济函数的影响,我们提出下面简单的问题: 集聚将产生于哪一个规模的集聚单元呢?这个问题选定之后,所有其它问题按业已建立的规则产生。
哪一个集聚单元将会获胜,从单个生产单元的角度推导或许相当简单。围绕每个生产单元的最小值点扩散的临界等运费线,对应于每个集聚单元的节约指数。高级单元及其高节约指数的临界等运费线比低级生产单元的临界等运费线扩散得更远一些;例如 a2 比 a1 的距离更远,a3 比 a2 更远等等(参照图 24)。通过下图 25~28 来表达一个经济函数和两个集聚单元 a1、a2 的集聚活动。较高级集聚单元的临界等运费线很可能同许多其它孤立生产单元的等运费线相交,而较低级集聚单元的临界等运费线与之相交的其它等运费线
则少些。然而,较高级集聚单元也需要较大的生产量,才能投入运行;它们务必把许多孤离的生产单元带到一起。而且,较高级单元要同较低级单元展开竞争。看看两个集聚单元 a1、a2 竞争的简单例子,就更清楚了。
较高级单元的等运费线(用 a2 代表)不会比较低级等运费线所带来的生产单元更多,因为等运费线围绕最小值点画的,如果较高级等运费线距离较低级等运费线增量太小的话,就不会和其它更多的生产单元享有共同的交叉部分(见图 25),这是同较低级生产单元能形成的交叉部分相比较而言的。在这种情况下,较高级集聚单元无力同较低级单元竞争。或许可能是这种情况,即较高级等运费线实际上在其交叉部分中包括了大量生产单元(图 26 中 a2 包括了 3 个单元,图 27 的 a2 包括 4 个单元,而 a1 在各种情况中仅有 2 个单元)。假定现在生产量充分地满足集聚的要求,那么两个
集聚单元的竞争就开始了。竞争的结果将依据集聚经济与运输成本附加的比率是否有利于 a 的集聚,这要同 a 集聚情况做比较。②这个比率可以由两条
等运费线间的距离来准确表达,一条是所研究的生产单元的集聚地实际所处的等运费线,另一条是该生产单元的临界等运费线。要记住,临界等运费线表达了集聚于该生产单元所能获得的节约程度。集聚地实际上处于的等运费
② 对照上文第 112(中文版第 105 页)页。
线表达实际增加的运输成本,我们不得不假定运输成本产生了附加,以便使成本附加能影响这一特定的集聚。必需的成本附加和实际节约的差异越大, 越有利于集聚的形势。在此,必须①以单个生产单元的角度出发考察不同生产单元临界等运费线的公共交叉部分(即如 a2 和 a1 形成的交叉部分),②在这些交叉部分中,确定集聚点同临界等运费线间的距离哪一个最大,从而得知哪一个交叉部分将要发生集聚。暂时假定生产单元大小相等(就可在交叉部分中心摆放集聚点),那么集聚点到临界等运费线间的距离增加成比例于交叉部分的大小。假设对于所有生产单元的交叉部分生产量都充足的话,那么只需要观察交叉部分的大小即可了解集聚倾向产生在哪个生产单元。图 26 中,集聚将倾向于 a1 产生;乍看集聚好像能进入较高单元 a2。但实际上不是这样,因为较低级单元的交叉部分更大些;表现出集聚点到临界等运费线之间更长的距离和具有更大的实际节约。但在图 27 中,较高级等运费线远离较低级等运费线,因此使这些较高级等运费线不仅在交叉部分包括了更多的生产量(生产量充足足以构成高级单元所要求的更大生产量),而且其交叉部分比较低级等运费线的交叉部分要大,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较高级集聚单元将会获胜。
以一般术语概括上述讨论:只有当围绕最小值点的较高层生产单元的等
运费线距离越大时,较高级的集聚将排除较低级的集聚,距离之大足以①集结了交叉部分所要求较高层集聚的生产量,而且,②形成了较大的交叉部分, 并因此提供了单个生产单元更有利的集聚点,这是同较低级临界等运费线的交叉部分比较而言的。
当然,也可能是较高级的集聚单元的临界等消费线才能形成交叉部分, 较低级的集聚单元则完全不能接触(比较图 28)。在这种情况中,较低级的集聚就不能与较高级的集聚相比了。这种情况与上述第一种情况正好相反。这后一种情况中,较高级集聚的等消费线所围绕的最小点值比较低级集聚所围绕的最小值点在距离上要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