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料指数、区位重以及理论结论
关于运输的研究已做了这么多了,我们可以把区位确定的过程看作各个角之间的一种竞争,也就是在消费角和原料角之间的竞争。竞争的结果是由什么决定的呢?人们或许想到,这决定于制造一种产品所使用的原料进入产品的程度以及生产一吨产品所需要多少吨原料。或许,人们同样考虑到原料失重的程度。用许多吨原料才生产一吨产品则指向于原料地附近,以及其它类型生产过程位于消费地附近。从我们前面的结论来判断这是错误的。用等量的煤或其它失重原料生产一吨产品时可分为两种情况,而在区位图上这两个区位可处在完全不同的位置上;其实就是,在一种情况中区位在消费地, 另一种情况区位在原料产地或接近原料地。这依赖于消费地分量的相对强度
——消费地分量有可能由于广布原料而得到加强。
确定因素不取决于所使用的原料重量与产品重量之比,而取决于所使用的地方原料重量与产品重量之比,因为所有广布原料只有当其增加了产品的重量时才成为重要因素。地方原料与产品重量之比我们称为生产的“原料指数”。因而,假如使用一吨地方原料和半吨广布原料生产一吨产品的生产过程,其“原料指数”是 1;使用一吨广布原料再加一吨地方原料生产一吨产品,原料指数同样是 1(如一吨粘土再加上一吨煤);当然,使用一吨纯原料生产一吨产品的原料指数也是 1。抽象地说,它们的指向都是一样的。
这样,如果我们把地方原料重量与产品重量之比称为工业的“原料指数”,人们或许进一步说:在任一种生产过程的区位图中,运输单位产品的总重量明显依赖于该工业的原料指数。因为这个原料指数表明区位图中除产品重量之外多少重量单位的地方原料需要运移。原料指数是要运移的总重量的度量指标。在区位图中,需要运移的每单位产品的总重量,我们从现在起称之为工业的“区位重”。显然,当原料指数(M.I)为 0 时(当只有广布原料被用于生时),区位重有最小值 1(区位重表示为 L.W.——译者),且随
1
原料指数的增加而增加:例如当 M.I.=1/2 时,L.W.= 1 2 ,等等。
现在,我们可以讲下列消费地和原料产地之间的区位竞争了。
第一,一般地说,具有高区位重的工业被引向原料地,那么低区位重的工业被引向消费地;前者原料指数高,后者原料指数低。那么,从数学结论看,原料指数不大于 1 因而区位重不大于 2 的所有工业都配置在消费地。
第二,关于原料指数的构成,我们可推理如下:纯原料决不会把生产捆在自己的原料产地上。因为它们被加工成产品时没有失重,原料产地分量上的重量总是几乎等于产品重量,所以它们的原料指向不会大于 1。我们详述如下:另一方面失重原料也许把生产引向它们的原料产地,然而,鉴于此失重原料共同决定的原料指数大于 1 是必然的。简言之,原料指数的分子一定等于或大于产品重量加地方原料的剩余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