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福寺与巴林庙会

荟福寺,蒙古语“宝音朝古勒格其苏模”,位于巴林右旗大板镇。因建在巴林右旗王府东南,故当地俗称“东大庙”,牧民叫它“哲衮厚赫格日苏模”。又因庙中供一乌尔衮王所猎斑斓猛虎,亦俗称“虎庙”。

该寺始建于康熙四十五年(公元 1706 年),后几经扩建,形成占地面积

7100 余平方米的寺庙建筑群,属宫殿式建筑。

荟福寺,初为乌尔衮王和荣宪固伦公主所建。据传,有位风水先生说: 王府坐落地风水很好,物华天宝、地灵人杰,但王府东南面有“俯瞰”,对王爷和公主不利,应建 1 座寺庙,故在王府东南百米处“朝格图诺尔”的地

方建了 3 间土房为庙。雍正四年(公元 1726 年),经荣宪固伦公主提议,扩

建为 20 间砖瓦结构的正殿和东西厢房各 3 间,叫“哈日新杜钢”。荣宪公主

上报建庙情况后,理藩院赐“豪特劳敖荟福寺与巴林庙会 - 图1勒图苏模(荟福寺)”金字匾和 10

名喇嘛的度牒。乾隆丙午年(公元 1786 年),在庙前的朝格图诺尔地方增建

80 间楼阁式大殿,称“曹格沁杜钢”,并兴建钟鼓之楼和进深 5 问的 2 层楼

阁式四大天王殿。在门前建 5 丈长、8 尺高的影壁 1 座。旗民集资在庙东半

华里处建 1 间“穆左苏灵”,俗称小白庙。这次增建和修补庙宇的情况上报

理藩院,上赐金匾 1 块,蒙古文为“宝音朝格拉嘎其苏模”。此后又陆续建

造了一些殿、堂、房、仓等。 1935 年在后大殿前建“班丹普日来木”塔 1 座。1937 年又建“哈敦银大木”塔 1 座。1984 年重建了山门。

荟福寺的主佛像为“三世佛”,主要经卷有《甘珠尔经》、《丹珠尔经》各一部,各种法器很多。

荟福寺从 1730 年始,每年于 6 月庙会上集中全旗喇嘛,举行法日活动。后来规模越来越大,诵经拜佛,替皇帝祈福念长寿经,届时饭僧多达万人。后来旗衙门规定全旗各庙喇嘛每年集中 1 次,用 3 天时间念《丹珠尔经》。

尔后昭乌拉盟规定,全盟 11 个旗各庙每年轮流出 50 名喇嘛,自备饮食甩品等来荟福寺念《丹珠尔经》。念完后上报理藩院,并送去念《丹珠尔经》的“仙丹”、“圣水”等。

雍正八年(公元 1730 年)10 月,由巴林右旗王爷出面,给荟福寺聘请在锡林格勒盟王盖庙传经的班禅来右旗。闻讯来磕头的远近王公、札萨克、诺颜、噶根、呼毕勒干、喇嘛、庶民达数万人。班禅临走时,将自己的照片、

靴子赠东大庙作纪念。

庙会是全旗最盛大的活动,相当于现在的“那达慕大会”。巴林右旗的庙会,始于 1730 年,最初在西大庙举行,后来由西大庙、东大庙、古力古台庙、阿贵庙逐年轮流举行并成为惯例。从农历六月初八到十五,各庙喇嘛集中起来念经,祈祷皇帝万寿无疆、国泰民安,最后有喇嘛“跳查玛”。所需费用、供祭品、喇嘛的斋撰、经费等由各苏木负担。王爷指定,年年奉办, 成为定制。

届时,牧民们扶老携幼·,驱车驰马,从数百里外前来参拜祈祷,借以消灾求福。远道而来的人,搭上蒙古包、帐房,一住几天。人如潮涌,车水马龙。摔跤、赛马、射箭等场面宏大热烈。旗札萨克衙门借此机会征收赋税, 整理户口、丁册,办理地方官吏和各庙执事喇嘛的任用黜免事宜。各苏木的章京、札兰都率所属,扎成帐房圈,办理各自管辖的事务。商人来此做买卖, 牧民出售土特产品,购办一年所需。该庙会的声势与呼伦贝尔盟的甘珠尔庙会齐名。清末民初,贸易最盛,北京、天津、沈阳、张家口、多伦、锦州、赤峰等地商人运来大批日用百货,按街道格局支搭布棚、摆列商品。有时商棚扎成六条大街,街长二三里,每街几十户商号。收购牲畜的“老客”也由各地赶到,大量收买牲畜和皮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