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金刚座舍利宝塔

在呼和浩特旧城的东南,有一挺拔秀丽的金刚座舍利宝塔,即著名的五塔。这里原有一座三重院落的喇嘛教庙宇,俗名五塔召。蒙古人称它为“塔木斯普尔罕”,是巴甲召(即小召)的下院。

五塔召始建于清雍正五年(公元 1727 年),落成于雍正十年(公元 1732 年),清朝以“慈灯寺”命名。五塔座落于三重殿宇的后面,是稍晚于该庙的建筑。这里的最后一个主持阳察尔济格根于清光绪十二年(公元 1886 年) 去世。从此,庙宇衰落,但玲珑的五塔独存至今。

五塔造型精巧,线条和谐,比例适当,庄严优美,在建筑艺术上体现了较高的造诣。

这座塔是砖石构筑,呈“凸”形,分上下两部分组成,通高 16.50 米。下部为金刚宝座,上部有五个方形舍利宝塔。金刚宝座承托在一个仰、覆莲瓣装饰的束腰须弥座上。

须弥座东、西、北三面都有装饰性浮雕。东西两面图案相同,中间均为法轮,左右对称,依次为飞马、金刚杵、三牌、宝瓶、金刚杵结。北面的图案,中间为宝瓶,左右对称依次为人戏狮子、狮子、孔雀、法轮、金刚杵结。须弥座和金刚宝座之间镶一周汉白玉石,上用蒙、藏两种文字刻着一些吉祥语。

须弥座和金刚宝座的南面为一券门。沿券门镶以汉白玉石,上饰狮、象、龙、飞天等浮雕,左右对称。门上,金刚宝座第五层的中间,嵌一汉白玉石匾额,上面用蒙、藏、汉三种文字刻有“金刚座舍利宝塔”字样。券门两侧嵌有琉璃雕塑的四天王像,它的下面嵌有狮、象、伎乐和经变故事的砖雕图像。

金刚宝座共有七层,高 7. 82 米。每层都挑出窄檐,装以绿色琉璃的瓦当和滴水。第一层上用蒙文、藏文和梵文三种文字刻写佛教经典《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金刚经》),笔锋圆润,技法娴熟。从第二层到第七层,均塑鎏金佛像共 1119 龛。每龛一佛,坐于束腰莲座上,两旁雕有宝瓶柱。柱的两侧上角和佛像上边,以梵文刻“南无阿弥陀佛”六字。这些佛像同中有异,神态怡然。金刚座顶四周,竖以碑尖状汉白玉石栏额,上面以梵文刻“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和其它咒语。

缘门而入,东侧小室有石阶可至金刚座顶。上有一座四角方形小亭,亭北有五座方形舍利宝塔。中央一塔最高,下有以仰、覆莲瓣装饰的束腰须弥座,上有七层塔身和黄琉璃顶,通高 6. 62 米。四隅之塔略低,塔身五层。金刚座舍利宝塔的北边有一砖砌照壁。照壁上嵌有三幅线雕刻石。中央

一幅是“须弥山分布图”,西面一幅是“六道轮回图”。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东面的一幅“天文图”。该图直径 1.5 米,图上以蒙文标明十二宫天干、二十四节气、三百六十度方位和二十八宿名称。蒙文题铭上记述,这幅图是雍正三年(公元 1725 年)根据钦天监制定的天文图刻成的。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仅有的一幅以少数民族文字标注的天文图刻石,是一件珍贵的历史文物。

目前,五塔已重加整修,正以崭新的姿态吸引着中外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