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伊克昭盟民俗及风景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陵位于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旗政府阿勒腾席热镇西南 20 多公

里的甘德尔山。占地面积长宽各 15 公里,合 225 平方公里。

散居在大漠南北的蒙古族人民,不管社会地位高低,财产多少,都把能到成吉思汗陵向圣主顶礼,视为一生中最值得荣耀的事。

圣主陵寝所在的甘德尔敖包东侧的广大地域,是一块广袤平展的草滩。一条涓涓细流由北向南透迤而过,小河源头缓缓隆起的高坡台上,长着丛丛沙蒿、柠条,与明黄色的宫殿、嫩绿色的草原、金光灿烂的太阳、湛蓝湛蓝的天幕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幅美丽的草原画卷。

有关成吉思汗陵寝的记载,在中外史籍中如拉施坦丁的《史集》、宋濂的《元史》、志费尼的《世界征服者史》、《马可波罗行记》、彭大雅《黑鞑事略》、萨囊彻辰的《蒙古源流》、叶子奇的《草木子》和陶宗仪的《辍耕录》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涉及。但是,只有清代乾隆年间逐步成书的

《钦定理藩部则列》和稍晚一点的张穆的《蒙古族牧记》,才明确地记载了成吉思汗陵寝位于鄂尔多斯这块古老的土地上。《钦定理藩部则例》中说: “伊克昭盟境内有青吉思汗园陵寝,鄂尔多斯七旗,向设有看守园寝,承办祭祀之达尔哈特五百户。”《蒙古游牧记》说:“成吉思汗陵寝在河套外腾格泊西北,赛音诺颜左翼与鄂尔多斯右翼中旗之交。”

不论历史文献中如何记载成吉思汗逝世的时间、地点和葬在什么地方, 在鄂尔多斯的土地上存在着一个达尔扈特部,却是一个确凿无疑的事实。达尔扈特部居住在鄂尔多斯左翼中旗(今伊金霍洛旗的一部分)伊金霍洛一带。伊金霍洛是蒙语,汉意为“主子的园陵”,即成吉思汗的陵寝。

清末民初时期的成吉思汗陵寝,其样式格局和其他皇陵不同,只有一座两顶相连的蒙古包。蒙古包有一丈五尺多高,是用毡子搭围在“哈那”上而被撑起来的。在毡子的外边,又围上了一层黄色的缎套。这就是史书上说的“八白室”陵宫。

陵包的南面 20 余米的地方,有一座 5 尺多高的土墩。土墩上放着一个铁

铸的香炉,香炉的前边是一座用砖砌起来的四角亭子。陵包的北面约 0.5 公里的地方,有达尔扈特人的几座类似蒙古包的房子。严守传统规矩的达尔扈特人是不允许在成陵附近修建房屋的。为了守陵的达尔扈特人住宿,只能用柳条加泥巴,搭一些类似蒙古包的十分简陋的圆房,称为“崩崩”。

成吉思汗的陵包门坐北朝南。包门 5 尺高,宽约 3 尺多,装有两扇门, 门上挂着帘子。陵包内用黄色绸子掩遮毡墙,在前包和后包相接的地方,悬挂一缎制的帘子,帘子后面安置着成吉思汗的灵柩。

成吉思汗的灵柩是一个长 3 尺 3 寸,宽 1 尺 5 寸,高 1 尺 4 寸的银棺, 银棺外面镂刻着蔷薇花纹。平时银棺用银锁锁着,只有在阴历三月二十一的大祭时,才打开一条很小的缝隙。银棺放在一个方形的石台上,棺前的桌子上排列着蜡台、香炉、酒杯、银碗等很多银制的祭器,其中有傅作义先生献赠的银杯 9 只,有刘守忠奉献的银镜 1 面,镜上刻有祭文。棺前的银灯,在有祭奠活动时全部点燃,其中的一盏大银灯是永久不能熄灭的。桌上的香炉里永远不停地烧着香。银棺的右侧放着成吉思汗曾经使用过的 2 尺多长的古

式战刀,左侧放有弓箭。

银棺前有蒙政会奉献的蒙文对联,有米荪题的汉文对联:“民族英雄传百代,政治思想第一人。”棺前有成吉思汗的画像,是米荪画的,上有题词曰:“元太祖青吉思汗讳却特特穆津,生于南宋高宗三十二年壬午三月二十日,崩于理宗宝庆三年丁亥八月十六日,享寿六十有六岁。葬于六盘山起辇谷,受禅于黑龙江之鄂磨河,其十世祖勃端察尔,生而状貌奇异,其后子孙蕃衍,各自为部,居乌桓之北,世奉贡于辽、金,而总隶于鞑靼。至其父伊苏克依并合诸部,势愈强大。已而生帝,有异征,两手凝血如琥珀,将十名, 适有王者至其地,遂以特穆津名之。后伊苏克依卒,谥日烈神元皇帝,时帝年幼,国政受制于族人秦楚特,合七部人三万攻之,帝于母氏谔楞率部人为十三翼,大败秦楚特,逐灭塔塔尔,西至杭爱山,攻西夏,灭奈曼,平印度, 伐俄罗斯主巴奇马克,跨有欧亚两洲之地,征服四十国,其丰功伟烈至今称道费衷,爱为之颂曰:蒙族雄杰,青吉思汗,讳特穆津,起于斡南,祖勃端察,子孙蕃衍,父伊克苏,母讳谔楞,率十三部,生有异征。解衣推食,蒙汉称颂。察衮图鲁,兵势益盛。建旗九游,乃称帝号。灭夏败金,功德是懋。跨有欧亚,名符瑞乌。殂于六盘,世之永保。奇勋伟绩,至今称道。丙子三月二十日客次内蒙。适逢诞辰纪念,参加典礼,荣幸之极。敬绘大汉遗像, 供奉陵寝,凭吊英灵,籍资观感。米荪严肃绘制。”

民国二十四年,这拉特旗的森盖在挖地时,挖出一个小铁柜。柜长 1 尺

5 寸,宽 8 寸,里边放一本破旧的黄色蒙文书,据说是元朝将领突拔都跟随成吉思汗出征的日记。日记里说,大汗在出征途中突然死去,将领与军士都十分悲痛,官员们议定给大汗举行天葬。第二天早晨,拉战车的神驼(白骆驼)和成吉思汗原来骑的白马,都跑到灵前并排站在那里。一会儿,成吉思汗的白马用头碰地,脑袋破裂而死。丞相把成吉思汗的衣服、帽子、宝剑等物,用香熏过之后,放在一只七宝箱里,让白骆驼拉上,在沙漠里走了 47 天后,到了一块平漠洼地,任凭送葬的人们怎样拉、怎样赶,白骆驼再也不走了。在这种情况下,官员们只好就地祭奠、祷告。这时,大汗的宝剑突然飞走,大汗的衣服,帽子也放出奇异的光彩。大汗的臣民们认为大汗喜欢这个地方,便把那个七宝箱葬在此地,并派人保卫守护。之后,派出去的人在50 公里外的草原上找到了那把飞走的宝剑,并在那里修了安放宝剑的宝库。据传,日记中提到的平漠洼地,就是现在的伊金霍洛,七宝箱就是成吉思汗的银棺,宝剑飞落的地方,就是后来的苏力定霍洛(在伊金霍洛旗境内)。

成吉思汗留在鄂尔多斯的遗迹还有放在郡王旗达尔汗壕的马鞍;放在郡王旗呼和陶劳亥的弓箭;放在准格尔旗王府的火镰;放在保劳安特里的箭囊; 放在苏力成特的蜡器,里边装有成吉思汗马厩的灰烬等。

成吉思汗陵寝在历史上曾有多次迁移。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大帝国被推翻后,蒙古民族回到草原上游牧,分散于大漠南北的各个部落都建有自己的政权组织。古老的鄂尔多斯部落,不仅一直没离开成吉思汗的“八白室”,而且按照传统的祭奠日进行祭祀,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后来,达延汗战胜进入“河套”的满都鲁,率领鄂尔多斯部众进驻河套地区,“八白室”也随着迁入河套地区。因此,在明朝时期,“八白室”是供奉在鄂尔多斯部首领的牙帐附近的。公元 1614 年(即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十二年)博硕克图济农(盟长)在鄂尔多斯部的驻牧地修建王爱召(藏语为乌哈格尼已达古拉格齐庙) 后,“八白室”便在王爱召附近供奉。清王朝建立后,鄂尔多斯部归顺清朝,

其首领为额翊臣。清廷为控制鄂尔多斯部,将整个部落分封为六个旗,额璘臣破封为鄂尔多斯左翼中旗多罗郡王札萨克,其牧地在包括现霍洛在内的一带地区。额璘臣是鄂尔多斯部的济农(盟长),是“八白室”当然的守护人、供奉人和主祭人,他将“八白室”从王爱召迁到额璘臣牧地范围内的霍洛。从此,“八白室”所在地被命名为伊金霍洛。

抗日战争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对成陵心怀叵测。鄂尔多斯蒙古族人民为了成陵的安全,由当时的伊克昭盟盟长沙克都尔扎布于 1939 年 6 月向国民党政府提出了迁移成吉思汗陵寝的请求,经国民党政府同意,派出迁陵委员, 与蒙古族的代表共同将成吉思汗灵柩从霍洛移到甘肃省榆中县兴隆山。迁移路线是霍洛→榆林→延安→西安→甘肃省榆中县兴隆山→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

1939 年 6 月 21 日,移陵队伍途经延安时,中共中央及延安各界人士万余人,举行迎接成吉思汗灵柩大典。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代表谢觉哉、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代表滕代远、陕甘宁边区政府代表高自立及延安党政军民各界发表《祭文》。《祭文》说:“维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六月十八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代表谢觉哉,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代表滕代远,陕甘宁边区政府代表高自立,率延安党政军民学各界,谨以清酌庶馐之奠;致祭于: 圣武皇帝元太祖成吉思汗之灵曰:日寇逞兵,为祸中国,不分蒙汉,如出一辙。嚣然反共,实则残良,汉蒙各族,皆眼中钉。乃有奸人,蠢然附敌,汉有汉奸,蒙有蒙贼。驱除败类,整我阵容,抗战到底,大义是宏。顽固分子, 准投降派,摩擦愈凶,敌愈称快,巩固团结,唯一方针,有破坏者,群起而攻。元朝太祖,世界英杰,今日郊迎,河山聚色。而今而后,两族一家,真正团结,唯敌是挝(挝,打也)。平等自由,共同目的,道路虽艰,在乎努力。艰苦奋斗,共产党人,煌煌纲领,救国救民,组武克绳,当仁不让,大旱盼霓,国人之望,清凉岳岳,延水汤汤,此物此志,寄在酒浆,尚飨。”6 月 22 日,各机关学校的代表,列队欢送成吉思汗灵柩赴甘肃省榆中县。以后

的 10 年间,成吉思汗的灵柩一直被供奉在兴隆山东山大佛殿。

1949 年夏,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甘肃东部地区。统治甘肃的国民党马步

芳,从甘肃省败退时于 8 月 13 日将成吉思汗灵柩迁移到清海省湟中县塔尔寺。

建国初,鄂尔多斯的蒙古族人民一致要求将成吉思汗灵柩迁回伊金霍洛故地,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了此要求。1954 年 3 月,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组成的代表团前往塔尔寺。4 月 23 日,成吉思汗灵柩回到伊金霍洛故地。 1955 年,人民政府拨出 110 万元,为成奇思汗建立了新的陵园。陵园

占地面积 4 万平方米,陵寝建筑面积 500 平方米。此后,人民政府于 1977 年拨款 113 万元;1981 年拨款 30 万元;1986 年拨款 200 万元;1987 年拨款100 万元,陆续修缮和扩建成陵。1982 年 3 月 12 日,国务院批准成陵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