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象棋溯源
争强斗胜的蒙古象棋,是那达慕大会上引人入胜的游戏项目之一。
清朝年间,蒙古族象棋开始被人们重视起来,《口北三厅志》中就记录了一些简单的规则和玩法。
在古印度,有一种叫作“却图郎卡”的棋,可四人同时游戏。公元 7 世
纪传到阿拉伯,改定新名为“沙特拉兹””。 15 世纪后传到欧洲,几经改革,演变成了现在的国际象棋。
在成吉思汗西征后的 13 世纪 30 年代,这种棋艺就先于欧洲而传到蒙古草原了。它是随着蒙古草原丝绸之路的延伸,经过波斯在蒙古族中流行起来的。它的棋盘是由颜色深浅、交替排列的 64 个小方格组成的正方形,与国际象棋的棋盘一模一样。浅色的叫白格,深色的叫黑格:棋子也分白黑两种, 共 32 个,双方各有一王、一帅、双车、双象、双马和八个兵卒。与国际象棋不同的是,蒙古象棋把象刻成骆驼,把兵卒刻成猎狗的模样,增添了草原游牧生活的气氛和特色。
据《绥远通志稿》记载,蒙古象棋“以小木雕成各种模型。计诺彦二。狮虎各一。驼马各四。车轮二。宝盆二。小狮八。小虎八。共计 32 枚。奕时,
双方各持 16 枚。一方有诺彦、狮、驼、马、车轮、小狮。一方有诺彦、虎、
驼、马、宝盆、小虎。两方棋子分涂红黄二色,用方纸画出 64 格,各占 32 格。奕法:置棋子于方格中间,后行八格中。二格置诺彦与狮子,左右置驼、马、车轮。前八格各置小狮一。对方布置亦如此。对奕时谁先走谁后走没有一定规矩。官长或右、或左、或前只走一步。狮与虎左右前后斜可走八面。驼只走斜面。马走拐格。车轮、宝盆如象棋之车,可走前后左右。小狮、虎向前走一步,若走至对方底格,即可当虎狮之用矣。以困死一方诺彦为终局, 其中运用无穷。”
在民间,玩蒙古象棋用的是古波斯的走法,即国际象棋原来的走法。蒙
古象棋,蒙语叫“沙特拉”,很显然,这是阿拉伯语“沙特拉兹”的转音。蒙古象棋本身还是一件优美的木雕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