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鲁古雅人的婚姻、生育习俗

敖鲁古雅的鄂温克人实行的氏族外一夫一妻制婚姻。但是,这里的婚俗也保存着某些旧俗:少女婚前有性的自由,人们还赞扬她的健壮和必成贤妻良母;这里还保留了“夫兄弟婚”、“妻姐妹婚”的传统,即如果兄长逝世后,弟弟可娶寡妇为妻:而妻子死后,丈夫可纳妻子的妹妹为续弦,人们为寡妇找到新的丈夫而庆幸⋯⋯

这里的婚礼也颇为奇特。婚礼多在秋后举行。临近结婚时,男方“乌力楞”不论离女方家多远,都要全体迁往女方家的住地附近。举行婚礼那天, 太阳刚刚升起,新郎便在长老、父母和“乌力楞”成员的陪同下,带着作为聘礼的 10—12 只驯鹿、酒、灰鼠皮及其他物品到新娘家去。(不过,这些聘礼的一部分常作为嫁妆回送给新娘新郎,以帮助他们安家。)这时,新娘家也以同样的队伍前来迎接。新郎新娘相遇后,俩人各牵一只驯鹿,绕新娘的

“撮罗子”转三圈以后,才进入“撮罗子”里。

婚礼开始了。新郎新娘先朝着乌力楞长老捧着的一个铜制女神像鞠躬, 然后再向着新郎家带来的男神像叩头。这对铜神像,鄂温克人称之为“勿根” 神,是主宰人丁兴旺、家庭幸福的最高神明。接着,新郎新娘向长老礼敬, 向双方父母叩头,并接受他们的美好祝福。

婚礼仪式结束了,宾客开始欢宴了。宴毕,参加婚礼的人们在“撮罗子” 附近烧起篝火,开始了歌舞晚会。大家围着熊熊簧火,唱起祝婚歌,跳起踏脚舞。人们手拉着手边唱边跳。夜深了,宾客尽兴而归了,新郎新娘则留在新娘的“撮罗子”里度过新婚之夜——这是古代母权社会从妻而居的原始遗风。

第二天,新郎领着新娘回到自己的“撮罗子”里来,并在这里再举行一次婚礼。一对儿女双全、人丁兴旺的夫妇,捧着“勿根”神像,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并将神像放在“撮罗子”的正北方位上。紧随人们进入洞房的新郎新娘,先朝神像礼拜,再向长老、父母叩拜。随后又是一番亲友的祝福、欢宴,以及通宵达旦的篝火歌舞晚会。

从前,孕妇临盆将产时,人们要提早为她在“撮罗子”附近另搭一个新的“撮罗子”,让孕妇到那里分娩,因为这里的旧俗认为,妇女生孩子乃污秽之事,倘沾污了“撮罗子”里的“勿根”神和家人,将会给家庭带来不幸, 于是,产妇得到新搭的“撮罗子”里分娩,待产后三天,方可回原来的“撮罗子”里去。

在老妪的帮助下,产妇顺利产下孩子了。孩子的爸爸听说第一胎是男孩时,他得依俗在外边朝天放三枪以示祝贺。若第一胎是女孩,便不鸣枪了; 第二胎不论是男是女,也不再鸣枪志庆了。如今,鄂温克人的思想观念变了, 不再重男轻女了。不论生男生女,做父亲的都高高兴兴地鸣枪志贺,并在别人的“撮罗子”里摆设酒席,欢宴亲友。

从前,靠游猎和饲养驯鹿为生的鄂温克人,家无定所,孩子无人照管。妇女们便用熊皮缝个兜兜,当迁移“撮罗子”时,便把孩子装在熊皮兜里, 让驯鹿驮着走,平日在“撮罗子”里,则用敖鲁古雅人的婚姻、生育习俗 - 图1皮绳拴着熊皮兜,挂在“撮罗子”的木杆上。当丈夫出猎,自己又要上山寻找驯鹿、采集山菜或驮运猎物时,为防止狼、熊一类的猛兽袭击,只好把孩子放在熊皮兜里,挂在高高的树权上。这一来,孩子虽可免遭猛兽的祸害,但是,夏日的蚊虹把孩子叮咬得脸肿耳赤。还有,大雨的淋湿、暴风的吹刮,以及孩子挨饥挨渴、拉屎撒尿等,无不使孩子痛苦万分、啼哭不息,因而生病乃至夭折的也不在少数。于是,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谣谚:“鄂温克猎人的孩子,都是在狼嚎声中长大的。”

正因为这样,在鄂温克人中流行着这样的习俗:任何人听见孩子啼哭, 或看见孩子挂于树上,都有喂养和照料的义务。

自从鄂温克人定居敖鲁古雅以后,孩子留在定居点里,由老人照管着, 不再被装进熊皮兜里遭罪了。熊皮兜已被敖鲁古雅的年青人所淡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