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撮罗子”和敬火神习俗

从前,敖鲁古雅的鄂温克猎民过着逐野兽而居的游猎生活。他们没有固定的住宅,而居住在称为“撮罗子”的简易帐篷里。

“撮罗子”,又称“仙人柱”、“歇人柱”。鄂温克人每到一处新的狩猎点,首先由经验丰富的老猎人,选择近水、向阳、背风的于爽坡地,而且附近又有风倒木作燃料,有苔藓可供驯鹿啃吃的地方搭盖“撮罗子”。然后, 大家动手,先砍三根带权的松木,竖立于正中和左右两侧为柱。再砍二三十根像椽木大小的松木,一端插地,一端互相交架着,搭成形同半张开的雨伞似的架子。篷顶,夏天覆以烨树皮,冬天则盖上防寒保温的 “撮罗子”和敬火神习俗 - 图1、狍、鹿皮, 如今还有用帆布苫顶的。正顶留个通风跑烟的透气窗,最后,在向阳背风处开个出入的门,一座“摄罗子”便搭成了。“撮罗子”的大小视家里人多人少而不同,大的直径 5 米,小的也有 3 米。但是冬天住的要小些,以求保暖和减轻积雪的压力;夏天的可大些,图个凉快;

“撮罗子”里面的布置大致为;进门一米多的地方设置火炉:竖立两根矮木柱,上架一根横木,横木上垂挂两条粗铁丝,分别吊着烧水壶和用来烧饭、煮肉的大锅。“撮罗子”的周边放着被子、褥子、衣物、瓶酒,以及用各种兽皮口袋、桦皮盒盛放的肉食、奶制品和其他杂物。入门右侧放着锅碗瓢盆一类的炊具。粮食则用口袋装着,放在“撮罗子”外面左侧的木架上, 上盖兽皮、桦皮或塑料布。

“撮罗子”正中的火炉是猜人生活的中心,猎人围火烧水做饭、取暖照明、憩息聊天和睡觉。火炉还是无形的火神神龛,为神圣之地。世居深山密林和冰天雪地的鄂温克猎人,敬火最为虔诚:大年初一,他们向长辈拜年之前,要先向火神叩头;平日每次吃肉喝酒之前,得先往火炉里洒酒放肉,以示敬祀;任何人不准跨越人堆;不准绕火堆而行;从那边进来还得从那边出去;不准将吃剩的骨头、脏物扔进火堆;不准往火堆吐痰;不准用脚踩、用水泼火堆;迁移“撮罗子”时,只能撤掉柴火让其自然熄灭,而不得将火打灭。遇有远客登门,主人要拿一火把站在门前,双方在火把上相互握手问候, 并面对神圣的火把发誓对朋友的忠诚。此外,敌人之情还使猎人不得从悬吊壶锅的横木底下穿来钻去,不得手握吊锅的支架鄂温克老人还以世代相传的民间故事告诫后人敬火,其中一个传说是:一天,一时青年人结婚了。洞房之夜,火堆烧得不旺,新娘便用猎刀拨弄火堆,谁知火堆反而媳灭了。这一夜,这对新人冻了一宿。第二天,新娘还是生不着火。更奇怪的是,新郎本是远近闻名的好猎手,可这两天打猎都是空手而归。第三天,新娘路遇一位用手捂着左眼的老太太,一问,才知老妪就是火神。原来,前两天新娘用刀拨火,把火神的左眼戳伤了,因而受到了火神的惩罚。新娘向火神陪不是, 并发誓虔诚敬火。从那以后,小俩口家的火好烧了,丈夫狩猎也丰收了。

“撮罗子”正中供奉着鄂温克人称为“勿根”神的铜像。在这最高神明的下面,只有外来的贵客和小孩可在这里就坐和睡觉。左侧是老人的坐卧之地,青年夫妇在右侧坐卧。

鄂温克猎人对进出“撮罗子”之门也有讲究:任何人不能掀开门幕后不进不出,或只探出头来与人说话。

猎人盖“撮罗子”时不搭盖厕所,不论暑热、寒冬,他们都得到野外如厕:男人从“撮罗子”与粮垛之间走过,到左后侧解手,然后再顺原路回来; 女人则到右后侧解手。任何人不得在门前解手,也不能绕“撮罗子”而行。

过个半月十天,待这一带的灰鼠和别的猎物打得差不多了,苔薛也让驯

鹿啃吃得差不多了。于是,猎人拆下苫盖“撮罗子”的树皮、兽皮或帆布, 带上粮食和各种用物,让驯鹿驮着,迁往他处搭盖新的“撮罗子”。按照传统习惯,旧“撮罗子”的松木支架是绝不拆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