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悠久的蒙古式摔跤

蒙古民族这样歌唱摔跤手: “戴着百合花的俏丽女子,

把哈达献给跳着鹰舞的摔跤手; 赶着勒勒车的俏丽女子,

把情歌唱给跳着狮舞的摔跤手⋯⋯”

蒙古式摔跤是草原牧民最喜爱的运动项目,蒙语叫“搏克”。每当那达慕盛会召开的时候,各地的摔跤能手都不远百里前来参加。谁若能在群雄角逐中夺魁,就格外受到尊敬。摔跤手是牧民心目中的英雄。

摔跤运动在蒙古草原有悠久的历史。西安客省庄出土的两件匈奴铜牌, 图案中间是两个力士在摔跤,为我们提供了蒙古式摔跤起源的重要资料。铜牌上的力士都赤裸上身,互相弯腰扭抱,左边的人用右手搂住对方的腰,左手紧抓对方的后胯;右边的人分别用两手抱住对方的腰和腿,双方相持不下, 都想奋力摔倒对方。从铜牌的造型和艺术风格来看,属于汉初匈奴的遗物; 而从摔跤的图象所呈现的架式上看,大致与今天的蒙古式跤摔法同源。铜牌

的整个图案以树、马为依托,显然是描绘两人骑马游于野外,下马摔跤的场面。可见,那时的匈奴人摔跤已经相当普遍。

元代之前的蒙古族摔跤活动,具有很大的军事、体育性质,用以锻炼力量、技巧,并通过摔跤来选拔擢升力士。

元朝建立以后,由于大规模对外战争基本结束,国内出现了安定局势, 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要求日益提高,摔跤的社会娱乐成分也就愈来愈多。

蒙古族的摔跤,既不同于中国式的摔跤,也不同于日本的相扑,它在规则、方法、服装、场地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

参加蒙古式摔跤的人数是 8、16、32、64、128、256 等双数、总数不能是奇数。报名不分民族、地区,不限年龄和体重。对手的安排由德高望重的裁判员负责,不征求摔跤手的意见。比赛实行单淘汰制,即每轮淘汰半数。摔跤手的服装比较讲究,下身穿肥大的白裤子,外面再套一条绣有各种

动物和花卉图案的套裤。上衣是用香牛皮制成,上面钉满银钉或铜钉,后背中间有圆形镜或“吉祥”等字样。腰间系有红、蓝、黄三色绸子做的围裙, 脚登蒙古靴或马靴。名跤手脖子上佩戴着五颜六色的布条项圈——江嘎,看上去煞是威风,这是一定级别的比赛中获得优胜的象征。

比赛场地简单,只要有一片草坪或松软空地,观众席地而坐,摔跤手就可以在中间进行比赛了。

比赛前,双方都有人高唱战歌,以助声势。唱过三遍后,双方摔跤手跳跃而出,做着雄鹰展翅的舞姿进入会场。

比赛开始前,摔跤双方互相致意并向观众致敬后,开始较量。顷刻间, 争斗相扑,盘旋相持,腿膝相击。

蒙古式摔跤以技巧取胜,大体分踢、绊、缠、挑、勾等 30 余种、300 多个动作。一跤定胜负,只要身体有一处着地就算输了,但不能抱腿,不准反关节动作,不准扯裤子。

凡取胜者,到裁判台双手捧出事先准备好的果子、奶食等,然后边跑边撒向围观的人群,让大家分享他的胜利果实。

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族牧民中有不少摔跤世家,名扬中外的摔跤手也层出不穷。最有成就、最具盛名和威望的摔跤手被授予“达尔罕搏克”称号, 这是摔跤手终身的光荣,只有年老而不能继续争雄跤坛的摔跤手才会获此称号。“达尔罕博克”一般担当各级那达慕摔跤比赛中的裁判员或教练员,甘愿把自己摔跤的战术和技巧传授给下一代。

“达尔罕搏克”的授予仪式一般在那达慕大会开慕式后,摔跤比赛之前举行。届时,他们像往常一样穿戴好“召得格”和摔跤裤,高唱着摔跤歌出场接受称号。这时,民间艺人就会高声朗诵起歌颂摔跤手的赞词:

“从七伯勒远挥舞而来, 震得山摇地动;

从八伯勒远挥舞而来, 震得草原颤动。

他咆哮着狂舞着, 越舞力气越盛。

从前面猛一看,

他好像一只斑虎; 从后面乍一看,

他好像一只狸虎。他有雄狮般的力气,

他有巨象般的高大身躯。堪称举世第一⋯⋯”

近年来经过改革,古老的蒙占式摔跤,以其蒙古名称“搏克”驰名中外, 在重大的那达慕大会上,现还设有女子搏克比赛,这是那达慕体坛上一支娇艳的奇葩,倍受国内外宾客青睐。女子搏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观众,为那达慕大会编织了一束五色的彩环。

改革后的搏克运动,常以单独项目构成比赛,这种比赛不仅设有个人冠军赛,还设有团体赛、表演赛和安慰赛等内容,从而给古老的蒙古式摔跤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使搏克登上了全国比赛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