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多彩的民间舞蹈

鄂尔多斯那绚丽多彩的民间音乐,那古朴典雅的民间舞蹈,像两股巨大的艺术洪流,流淌在鄂尔多斯高原的山水之间和牧家农户。俗话说,歌舞是一家,歌舞不分家,有歌必有舞,有舞必伴歌。在鄂尔多斯这个“歌海”、“舞乡”里,蕴藏着永不枯竭的民间艺术资源。

鄂尔多斯民间舞蹈一般分两部分:一是古朴典雅的民间舞蹈,如《筷子舞》、《盅碗舞》、《鄂尔多斯婚礼》等;二是寓意深刻的古典宗教舞蹈—

—“查木”。这些民间艺术,以她那独特的地区风格和民族特色,像一朵奇葩盛开在中华民族舞蹈艺术之园。

《筷子舞》是蒙古族民间舞蹈艺术的珍品。鄂尔多斯民间舞蹈的老前辈, 鄂托克前旗的民间艺人那木吉拉旺楚克,在伴随日月星辰放牧的岁月里,仔细地观察自然,深刻地理解生活,从中发现和汲取自然界中一切美的东西。鄂尔多斯旖旋的自然风光吸引着他,不时激起他心灵深处的美感。在情绪高涨时,他拣些沙竹拿在手里,情不自禁地敲打着自己的手、肩、臂部,口里哼唱着优美的家乡民歌,满怀激情地抒发着自己的内心感情,这就是《筷子舞》的雏形。

后来,经过民间舞蹈家吉格登的加工整理,在原舞蹈的基础上,编创了内容更加完整、丰富的《筷子舞》。 1955 年,吉格登带着他编创后的《筷子舞》参加了内篆古自治区专业团体和业余文艺汇演大会,荣获一级金质奖。在一片欢乐的鄂尔多斯民歌声中,只见激情奔放的吉格登,用系着红绸子的筷子时而敲着肩部,时而敲着肢骨关节,忽而又急速旋转敲击着地面,动作

敏捷,表演娴熟,专业舞蹈工作者看后赞不绝口。 1964 年,吉格登又参加了全国少数民族业余文艺会演,他表演的《筷子舞》受到了全国文艺工作者的高度评价。从此,这一民间舞蹈艺术珍品不胫而走,引起了舞蹈艺术工作者们的重视与关注,一度成为各专业艺术团体的重点保留节目。

1983 年,乌审旗乌兰牧骑的舞蹈演员巴德玛,博采众家之长,对《筷子

舞》又进行了再加工和创新。 1984 年她带着独舞《筷子舞》进京参加了全国调演,以明快的节奏,轻盈的舞姿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年底,巴德玛又带着这一艺术佳作随内蒙古自治区青联乌兰牧骑演出队出访日本,受到了日本友人的好评。

《盅碗舞》产生于 100 多年前。生活在鄂尔多斯草原上的牧民,在牧业丰收时节,往往宰羊杀牛以示庆贺。在庆贺酒宴上,当人们兴致达到高潮时, 自然地拿起手中的盅、碗,或把碗放在头顶上,伴着优美激越的歌声,合着“叮◻”作响的“酒盅”撞击声翩翩起舞。这一质朴而浓郁的民间舞蹈就这样逐渐地形成和发展起来了。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伊克昭盟艺术学校的蒙古舞艺术指导乌苓花,在民间盅碗舞的基础上,经过整理和修改,编创出了深受群众欢迎的独舞《盅碗舞》。多少年来,她带着这个舞蹈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多次进京向中央领导同志和首都群众汇报演出,受到好评。1978 年,她还远渡重洋,为非洲的布隆迪、坦桑尼亚、塞舌尔等外国友人演出。她那端庄、稳健、优美的表演,含蓄、内在、细腻的感情处理,给中外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现在,这一珍品同样成为民族舞蹈艺术的瑰宝之一。

《鄂尔多斯婚礼》是一出风格典雅的民族舞剧。它是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情礼俗、民间文学与民间风土人情相结合的艺术综合体,是来自民间的一束艺术鲜花。这一舞蹈以独特的故事情节、浓郁的喜庆色彩和别具一格的仪程规式,给人以纯朴的美的享受。1984 年,鄂托克旗乌兰牧骑在全国乌兰牧骑演出队调演中,荣获优秀表演奖。

“查木”是盛行于蒙古族喇嘛寺庙中的宗教舞蹈。在鄂尔多斯的准格尔召、伊金霍洛旗的石灰庙、乌审旗的乌审召寺院中,至今仍较为完整地保留着这一宗教活动方式。“查木”同蒙古族民间舞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喇嘛寺院中的艺术家们,把蒙古族的民间舞蹈语汇、动作,大量地吸收和融汇于”查木”之中,使其具有极为浓郁的民族风格和牧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成为这一地区经院式的舞蹈。据说,“查木”舞的种类有几十种之多,喇嘛教传入后,在西藏舞蹈艺术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蒙藏结合的舞蹈艺术。

此外,在鄂尔多斯地区还有《灯舞》、《鹿舞》等民间舞蹈,尚待进一步发掘和创新,使之闪烁出更加灿烂的民族艺术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