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草原上的饮茶习俗

鄂尔多斯蒙古族一日三餐,均不能没有茶,他们特别喜欢喝砖茶,视砖茶为上品。宾客来临,热情好客的主人首先斟上香喷喷的砖茶,表示对客人的真诚欢迎。主人不斟茶,则被视为草原上最不礼貌的行为,并且会迅速传遍每家每户。不给客人斟茶的牧户会声名狼藉,各路客人都会绕道而行,对其不屑一顾。人们去亲友邻家作客或参加重大的喜庆活动,只要带去一块或几块砖茶,会被认为是上等礼物,其价值不亚于奉献一只“全羊”,显得大方、体面、庄重、丰厚,可以赢得主人的欢心和赞誉。

鄂尔多斯蒙古族喜好砖茶之习俗究竟源于何时,考证不洋。历史上,砖茶得宠于蒙古族人民,进而代之为货币,在鄂尔多斯草原通行有数百年之久。据记载:清明康熙年间,内地一些商人携带砖茶、米、面、布帛等杂物到蒙古腹地做买卖,除用米、面、布帛直接交换皮毛外,其余均以砖茶定价。砖茶有“二四”、“二七”、“三九”之别,即每箱可装 24 块、27 块或 39 块

砖茶之别。“二四”茶每箱价值约 33 元(银元),每块重 5.5 斤,价值 1.3 元。“三九”茶则每块约价值六角左右,亦当作一元市通行。当内地商人深入偏远地区时竟能用一块砖茶换一只羊,或用一块砖茶换一头牛。在草原上, 这种以砖茶代货币的现象,一直延续到解放前。新中国成立以后,砖茶才真正恢复了它饮料的本来面目。

茶叶被牧人称之为“仙草灵丹”。茶叶中含有单宁、氨基酸、精油、咖啡因和维生素 B、C、D 多种营养成份,除有强心、利尿、健脾、造血、造骨、提神醒脑和强比血管壁等药用功能外,还有溶解脂肪、促进消化等作用。因此,茶叶,尤其是砖茶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牧民说一日无茶,饮食不香,夜不能寐;三月无茶,心虚目晕,怠情无神。传说,成吉思汗时期,蒙古兵出征不必带很多的粮草,有了砖茶,便等于有了粮草。将士饮茶,耐渴、耐饥、精神爽快。马食茶渣,胜过草料,日行百里,抖擞如常。

鄂尔多斯蒙古族通常饮用的砖茶中,最受欢迎的是湖北产的带有“川” 字标尼的砖茶。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他们摸索出一整套丰富的熬茶技艺。牧民喝的茶一般有以下几种:

红茶,蒙语称“哈日茝”,用砖茶熬制而成(这里指的不是红、绿、花茶中的红茶)。熬茶时,将无杂质的水用铜质炊具煮沸,然后把捣成粉状的茶放入,再加入少许食盐即可饮用。红茶清香扑鼻,维生素不受破坏,有很强的消化作用。

奶茶,蒙语为“乌斯台茝”,是在已经熬成的红茶里,放入适量的牛或羊鲜奶,使茶的红色变为乳白色。奶茶香味浓郁,可口绵甜,饮之增加食欲。

酥油菜,蒙语“希日陶斯台芮”.是在已经配制好的奶茶里,再放人适量的酥油、红糖。酥油茶在隆重的场合上较为多见。

面茶,蒙语“珠通茝”,熬制方法比较复杂:先将青棵面或麦面用油炒熟,再把熬好的红茶澄清倒入,搅拌均匀后比奶茶略稠为宜。面茶既可当茶又可当饭,是牧民冬季食用的茶食。

这些种类繁多的茶根据季节和喜庆节日而熬制,细细品尝,独具风味, 是一种美的享受。

到鄂尔多斯蒙古族家中作客喝茶,应记住一些规矩。首先,在坐座位上, 以蒙古族风格的毡包为例:客人进入包内分别从左右两侧依次入席,庄重场台则是男在右边,女在左边就座;贵客、长辈按主人的安排进入主要席位就座。一般在客人中间摆放一张四方或长方形桌子,上面放酥油、奶酪、炒米、白糖及各种饼等食品。主人用最讲究的描金细瓷龙碗斟上飘香的奶茶,放少许炒米,双手恭敬地举起,从主席客人开始,依次给每人敬一碗。按鄂尔多斯蒙古族的礼节,客人要用右手接碗,否则被认为不懂礼节。主人斟茶时, 客人若少要或不要茶,用碗边轻轻把勺或壶嘴一碰,主人便明白了客人的用意。

在牧民家作客要大方、实在、无拘无束,这样主人会感到亲切,会更加热情,认为是最真诚的贵客光临。反之,主人会认为客人大虚伪,不好交往。

在牧民家里喝茶,方法得当才能真正品尝出味道来。最好先将炒米按需要放入碗里,再放少许奶酪,然后倒入奶茶,一边谈话一边慢慢地喝。待喝完第二碗茶,在浸泡过的炒米上放一点酥油、白糖,再放一些干炒米,然后拌匀、品尝,那滋味,香、甜、酥、脆一口嚼,会使人真正体会到草原牧民生活的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