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稻的演化

糯与非糯主要区别在米粒粘性的强弱,籼稻的米粘性最弱,粳稻米粘性较强,糯稻米粘性最强。而一股粳糯(粳糯又称大糯)又比籼糯(又称小糯)

为强。粘性大小主要决定于淀粉结构,糯米的淀粉结构以枝链淀粉为主,约占 80%以上,非糯稻则不含枝链淀粉或含量很少,而只含直链淀粉。当淀粉与碘酒溶液接触时,由于非糯米淀粉吸碘性大,致淀粉变成蓝色;而糯米淀粉吸碘性小,淀粉呈棕红色。一般糯稻的耐冷和耐旱性都比非糯稻强。

古代,在黄河流域栽培的都是粳(■)稻,直至汉初(公元前 2 世纪)才开始有糯(秫)稻。明代始见籼糯。说明糯稻在我国栽培史上出现较晚。糯与非糯的特性区别,除淀粉性和一些生理现象有所不同之外,在植物

形态上区别很少,而且同型的糯与非糯杂交结实率也很高。糯稻也常有变为非糯稻,或非糯稻中选出糯稻的现象。因而糯稻可以认为是由非糯稻的淀粉特性变异形成的栽培类型。此外,非糯稻的籼、粳中有米质较软,颇似糯稻的,如云南景颇族吃的软米,江苏南部的薄粳,都是米质软,含糖分较多, 可作为粳糯的代用品。华南有名的丝苗米和油粘,其饭性也较软滑而味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