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稻谷分散产区

秦岭、淮河以北,包括广大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是我国一季粳稻分布区,稻谷播种面积和总产量都很小,各占全国的 2.67%和 3.13%,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其中,以东北分布较多,华北次之,西北多呈零星点状分布。

东北早熟粳稻区:辽、吉、黑三省,占北方稻谷面积的 43.4%,主要分布在辽宁省的辽河中下游平原和东北部山间盆地,吉林省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中部松花江平原,西部西辽河平原、牡丹江半山区谷地平原以及黑河沿江地区。其中以辽河流域发展最快。东北区生长季节短,全是一季早粳, 实行夏稻冬闲制。

华北单季粳稻区:包括天津市及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省,及江苏、安徽两省淮北地区,主要分布在海河下游低洼平原,河南的沙、汝、颍、洪四河沿岸洼地,山东济宁、菏泽地区的滨湖洼地和临沂地区,山西太原、榆次河谷盆地,江苏和安徽淮北地区,绝大部分分布在沿湖河洼地、盐碱土和低产土地区,种植水稻对改良土壤,提高粮食产量十分有利。今后随着南水北调的实行,旱改水还有较大潜力。

西北干旱稻作区:包括宁夏银川平原,甘肃河西走廊西部,新疆的乌鲁木齐—玛纳斯、阿克苏、喀什、库车、莎车等绿洲,全靠人工灌溉,都为抗旱早熟品种。

此外,高寒的青藏地区,水稻多零星分布在比较低缓的河谷地带,如青海的湟水下游谷地,黄河谷地的贵德一带及西藏雅鲁藏布江谷地的墨脱和东南部的察隅等地。

我国水稻生产和布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无稻区变成新稻区,零星种稻区发展成为大片种植区,单季稻一熟改成稻麦两熟,或稻麦(油菜、绿肥)两熟改为双季稻三熟制等,大大提高了复种面积和粮食产量。

双季稻播种面积也不断扩大,许多原来以单季稻为主的地区现在双季稻已占优势,扩大双季稻或双季稻三熟制,是充分利用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增产粮食的重要途径,凡是有可能的地方,都应该积极创造条件,进一步加以发展,但也应看到一些地方不顾条件,造成减产,或不能持续增产, 或者是增产不增收的情况。从当前全国发展双季稻或双季稻三熟制地区来

看,大多存在着早(稻)高,晚(稻)低,或中间(早稻)高,两头(晚稻、春粮)低的现象,而且总产起伏多变不够稳定。因此,狠抓薄弱环节,提高单产,巩固改制面积,争取季季高产、持续高产,是当前发展双季稻,扩大双季稻三熟制的主攻方向。

我国各地广泛开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已成功地育成了一批籼型

杂交水稻。在一般较好栽培条件下,杂交水稻大面积亩产都在 1,000 斤以上, 高的 1,200 斤以上,甚至 1,500 斤以上,比当地当家品种一般增产二三成, 乃至成倍增长,这是水稻品种改革,提高稻谷产量的新方向,全国各地正在积极推广,说明我国水稻生产布局,又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小麦播种面积约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 1/5,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 1/7, 是我国仅次于稻谷的主要粮食作物。在我国平均粮食消费构成中小麦约占 1

/4 以上,其中北方居民的消费比重则远大于此数。

小麦是温带性作物,适应性较强,在我国北方、南方,平原、高原,冬季、春季都可种植,在夏涝地区可早收避灾,具有一定的稳产保收特点,因而分布极广泛。但集中分布地区,则以秦岭、淮河以北的河南、山东、河北、陕西和山西五省为主,共约占全国小麦面积的 45.3%,产量约占 49.4%,其次是安徽、四川和江苏等地。

小麦品种繁多,按播种期不同可分为冬小麦和春小麦两大类,我国以栽培冬小麦为主,其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小麦的 82.3%和 87%以上。

按照耕作制度、栽培方法和品种不同,我国小麦分布大体上可分为三个类型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