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冬小麦
秦岭、淮河以南,大雪山以东为南方冬小麦区,麦田面积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这一地区年降水量在 1,000 毫米以上,以水田作为基本耕地形态, 是水稻的主要产区,人们以稻米为主要食粮,小麦的商品率高,是我国商品小麦的重要基地。
南方冬小麦区又可分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长江上游冬麦区和华南冬麦区三个麦区。其中长江中、下游的湖北、豫南,苏、皖的淮南地区和浙、赣、湘的北部,以及长江上游冬麦区的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是南方冬小麦的主要产区。这些地区位于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雨水丰沛,无霜期长达 200
多天,小麦一般在 10 月中旬至 11 月中旬播种,来年 5 月中旬至 6 月初收获, 生育期 200~220 天,适宜于和水稻一年两熟。一般水田夏季年年都种水稻, 冬季则种小麦,井和大麦、油菜、蚕豆、绿肥等其他越冬作物轮栽,通称为稻麦两熟。在长江中、下游沿江、滨海排水良好的地区,广种棉花,一般把棉花套种在麦垄里,盛行麦棉两熟。在丘陵旱地,则小麦大都和杂粮一年两熟。
南方冬小麦区的华南冬麦区,位于南亚热带,无霜期长达 300 多天,甚至终年无霜,年降水量超过 1,500 毫米,盛栽双季稻。小麦在这一地区可在11 月中、下旬播种,最早的在 2 月间即可收获,生育期最短的只有 105 天, 一般在三四月间收获,生育期也只有 120~170 天,因此可以和双季稻一年三熟。但由于一年连种两季水稻,地力消耗大;加之这一地区小麦越冬期间气温偏高,不利于分蘖生长;而且冬季除小麦外,还可以种甘薯、花生等喜温作物,故而种麦很少。
南方冬小麦区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利用冬闲田和改造冬水田,扩大冬种,小麦面积增加很多。60 年代以后,双季稻自华南逐渐向北扩展,70 年代在长江中、下游原来稻麦两熟地区大量发展双季稻,推行三熟制。为了适应三熟制,把大量小麦改种成比较早熟的大元麦,小麦面积又显著缩小。这一地区,从热量条件来看,二季有余,三季则略为不足。对稻麦两熟,时间比较充裕;实行三熟制,则季节较为紧迫。三熟制的后季稻,由于本田营养生长期短促,且受秋季低温威胁大,产量一般不稳不高;而且所费工本大, 有的增产不增收。因此,需要因地制宜加以合理调整,适当恢复稻麦两熟, 并要根据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安排小麦、大元麦、油菜、绿肥等冬作物的种植比例。绿肥田一般可以充分用来种双季稻、大元麦及油菜田, 可适当安排三熟制,小麦田因茬口太晚,应基本上保持稻麦两熟。这样,既
能利用适宜茬口增加复种,又利于调节季节、劳力,达到全面高产稳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