籼稻和粳稻的演化
从我国几千年来栽培稻的品种起源和发展过程看,最大的品种类型是籼稻和粳稻。在世界各产稻国家中,只有我国是籼、粳稻并存,并且面积都很大,地理分布也很明显。
籼型品种主要分布于华南热带和淮河以南亚热带的低地,具有耐湿、耐热、耐强光的习性,它的植物性状,如米质粘性较弱,粒形细长,颖毛短少, 叶片粗糙等都与野生稻相同,在系统发育关系上与野生稻最接近,因此可以认定籼稻是最先由野生稻经人工驯比所演变形成的栽培稻种。粳型品种主要分布于华南热带附近的高地、太湖地区、淮河以北温度较低地带以及西南的云贵高原,具有耐旱、耐寒和耐弱光的习性,米质粘性较强,粒形短大,颖
毛长密,叶面无毛等,与籼型野生稻有较大的差异。这可能是由籼型品种或野生稻的植株个体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主要是温度),通过人为的选择培育所演变形成的变异类型。
有人认为粳稻另有起源,不是从籼稻演化而来,在我国江苏省云台山麓, 以及安徽巢湖地区都有半野生型的粳稻存在。如其芒长,容易落粒,壳色黑等都是野生性,但种子休眠期短,株型较挺等,又似栽培稻。这种半野生性的粳稻,可能是从野生粳稻演化而来,因此,也可能是粳稻的祖先。籼稻和粳稻在我国栽培稻种中类型区别极为明显,无论从地理分布、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和品种亲缘关系等方面来看,都有明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