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子、莜麦和荞麦糜黍
糜子是糜、黍的通称。不粘者为糜子,粘者为黍子。
糜子是起源于我国最古老的农作物之一。我国劳动人民栽培糜子有悠久的历史。考古学家在山西省万荣县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掘出已经炭化的黍粒,证明我国种植糜黍至少已有五千年的历史。近代在新疆民丰县、湖南长沙马王堆和江苏连云港的西汉古墓中发掘出的糜粒,在河南洛阳西汉古墓中发掘出的陶器上有关于黍、麦、粟、稻、豆等粮食的记录,以及从西周至春秋时代著名诗歌集《诗经》中关于黍稷的诗歌,表明在两千多年前,糜子已在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以及西北广大地区广泛种植,并且在粮食作物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公元 1 世纪前后,糜子已成为亚洲、非洲和欧洲部分地区人民种植的重要谷物之一。美洲大陆种植糜子还只是近百年来的事。现在,糜子已分布在世界从温带到热带干旱和半干旱的广大地区。全世界种植面积约一亿亩,在亚洲和欧洲种植较多,非洲和拉丁美洲种植较少。种植面积最多的有俄罗斯和中国。其他如美国、日本、印度、罗马尼亚、匈牙利等国也有少量种植。糜子子粒的粳性和糯性是区分糜黍的重要标志之一。从子粒的物理性状
看,半透明者为糜子,不透明者为黍子;断面角质为糜子,断面粉质为黍子。从植物的形态看,糜子的圆锥花序较稀疏,并向四面披散,颖果为圆形,深黄色或黑色;黍子的圆锥花序分枝密集,向一侧倾斜,颖果扁圆而光滑,淡紫色。
糜子为禾谷类作物中最抗旱的作物之一,适应性很强。我国种植的糜子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和东北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南方有些省的山区有零星分布。主要产区为内蒙古、甘肃、宁夏、陕西、山西、黑龙江、河北、吉林、辽宁等地。种植面积以内蒙古最多,单产以宁夏为最高。
糜子的营养价值高。糜米和黍米的蛋白质含量为 9.6%~10.5%,高于籼米、粳米、白面、玉米面和高粱面,是我国北方部分地区的主食之一。
糜子在发展多种经营上有广泛的用途。糜米是制造糖浆、酿酒和制酒精的好原料。糜黍的子粒也是畜禽的精饲料。有的地区把糜子作为一年生牧草栽培,一年可以收割多次。茎秆中含蛋白质 2.4%~3.9%,是耕畜的优良饲草。
糜子具有耐旱、耐瘠、耐盐碱三大特性,适应性强,生育期短,成熟早, 可作为春季新垦荒地的先锋作物。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糜子是比较稳产的粮食作物之一。因此,因地制宜扩大糜子生产,对发展多种经营,改善人民生活都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