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周恩来的行政哲学和毛泽东

1976 年 1 月 8 日,周恩来逝世。历史的银幕上突然出现了巨大的虚白, 有如中国艺术中蕴涵着无穷神韵的“虚空”,有如周恩来自己行政中的“无我之境”。但是,历史在“生生不息”,就在这“巨大的虚白”之后,历史的拷贝突然在带着巨大黑框的周恩来相片上”定格”,下面簇拥着如火如潮的鲜花、诗章,还有人民的泪水。1 月 19 日,美国《时代周刊》发表题为《永诀》的专论,文章最后说:“不可避免地,未来的历史学家回顾 1949 年以来的中国的变化时,会把那个时代称为‘毛泽东时代’。可是,也不妨公平地称之为‘周恩来时代’。这样说,也是天公地道的。”①

这确实是“天公地道”的,既是“毛泽东时代”,也是“周恩来时代”。新中国的成就中包含着他们诚挚合作的结晶,包含着他们和谐互补的硕果。周恩来在毛泽东身上看到了自己对于中国前途的追求和这种追求的必要的激情,而毛泽东则在周恩来行政哲学中发现了“一个不可缺少的改变了的自 我”。他们的合作和友谊达近半个世纪,这在人类政治史上都是罕见的。

现在的人们,已经终于成功地把毛泽东看作是真实的人。但是,在人们的心理上却又未必都很公正和客观。毛泽东晚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人们抬为“神”,他自己也在不自觉中按照“神”的方式设计了自己和构思了环绕着自己的环境世界。而当神”的光芒一旦在他的身影四周消失时,人们原先对“神”的热情也一下子退去,这使毛泽东的形象在人们的心理上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不少人对毛泽东变得过分的不公正。原先有人把毛泽东“神”化,后来却有人把毛泽东“漫画化”。

中国人讲推己及人,讲宽厚待人,讲公正。要公正地对待毛泽东。“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举世公认的结论。毛泽东是在各种“主义”、各种“洋理论”都无法把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境况下解救出来的情况下, 用自己独特的“山沟沟里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找到了一条光明的出路,并引导中国成长为一个国际社会中无可忽视的政治现实力量。从这一点上说, 凭心而论,中国近代史上仅此一人。毛泽东一生中有失误,尤其是晚年有严重错误,但有如现在人们公认的:他也是人,而不是神。只有公正而客观地认识毛泽东,才能正确而公正地认识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关系,否则就会歪曲他们的关系,使周恩来也变得使人不可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