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口语化及简洁

(一)幽默形象

幽默、风趣的语言能够增强管理者演讲的表现力,既能深化主题,又能使演讲的气氛轻松和谐,既可调整演讲的节奏,又可使听众消除疲劳。

在 20 世纪初期登上社会舞台的俄国政治活动家普列汉诺夫,是最善于主动演讲的。他忽而严正深刻,忽而尖锐嘲讽,忽而又坦然幽默,这样就使得听众心理产生了连续不断的“情绪波”。牢牢抓住了听众的注意力。

美国前总统里根在演讲时,善于运用风趣幽默的言语来赢得对手的称赞和支持。

在竟选总统时,里根在与蒙代尔的一次电视辩论中,曾就年龄问题进行辩论,里根深知自己 70 岁高龄在竞选中是一大障碍,当一记者既尖刻又彬彬有礼地询问里根总统自己是否过于年迈,不宜当总统时,里根满怀信心且面带微笑地,回答说:“我希望能知道在这场竞选中我不愿把年龄当作一项资本,我不打算为了政治目的而利用我对手的年轻和缺乏经验。”这一令人生

畏的简短妙语,使年轻的竞选对手意识到自己为竞选所作的 4 年努力在电视屏幕上已付之东流了,他无可奈何地笑了一下,仿佛他的年轻又成了竞选总统的一大障碍。里根靠这次幽默机警的对话赢得了选民的支持,为他竞选扫清了障碍。

怎样确立使演讲时的语言幽默、风趣的形象呢?

  1. 说笑话或用诙谐的语言。说笑话,用诙谐的语言可以使听众产生联想,

    从而造成幽默的情趣。

如周恩来在《把知识和经验留给后代》演讲中的开头语: “这是个别开生面的会,只请了年满 60 岁的政协委员参加。陈毅、彭真

两位副主席例外,他们是‘候补老人’。我也只有到今年才敢召开这个会, 因为今年刚过 60 岁。陈毅同志喜欢用《秋江》里的一句话,说过了 60 岁又是一个新花甲。老道理新讲,很好”。

这段话抓住了老年人的心理特点,使与会者感到亲切,又点出了讲话的主题。

李瑞环同志的讲话,为了说明问题,深入浅出,常常采取借题发挥的方法,给人以新鲜感和幽默感,增加讲话的吸引力。一次,在天津举行国家足球甲级联赛,正好赶上下雨,他借题发挥,鼓励天津队的队员们说:“下雨了,你们要混水挥球,要多射快传,千万别‘拖泥带水’”。这风趣幽默的谈吐,使队员们登时活跃起来。

  1. 用漫画式的描写。这种方法就是管理者用语言画漫画。例如周恩来在

《反对官僚主义》这篇演讲稿中,给各种官僚主义者画像: “第一种,高高在上,孤陋寡闻,不了解下情,不调查研究,不抓具体

政策,不做政治思想工作,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一旦发号施令,必将误国误民。这是脱离领导、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

第二种,狂妄自大、骄傲自满,主观片面,粗枝大叶;不抓业务,空谈政治;不听人言,蛮横专断;不顾实际,胡乱指挥。这是强迫命令式的官僚主义。

第三种,从早到晚,忙忙碌碌,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对事情没有调查, 对人员没有考察;发言无准备,工作无计划;既不研究政策,又不依靠群众, 盲目单干,不辨方向。这是无头脑的、迷失方向的、事务主义的官僚主义。

3,用借代造成幽默感。借代是不出现本体而出现借体的一种修辞方法。邓小平同志在《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讲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要充分发挥知识分子作用时说:

“要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专长,用非所学不好。有 人建议,对改了行的, 如果有水平,有培养前途,可以设法收一批回来。这个意思是好的。“四人帮’创造了一个名词叫“臭老九’。‘老九’并不坏,《智取威虎山》里的‘老九’杨子荣是好人嘛!错就错在那个‘臭’字上。毛泽东同志说,‘老九’不能走。这就对了,知识分子的名誉要恢复”。

这里的“老九”就是借代,代表知识分子。这里又借用了“‘老九’不能走”这句话,产生了一种幽默感。

(二)口语化形象

所谓口语化,就是要求管理者的讲演,语言要“上口”、“入耳”。“上口”、“入耳”,这是对演讲语言的基本要求。“上口”是对说的方面的要求,就是讲起话来与平常说话没有什么差别;“入耳”是听的方面的效果,

叫人听起来没有什么语言障碍,如同平时说话一样顺当。所以管理者的演讲要经得起说与听的考验。

所说的口语化,并不是日常口头语的复制,而是经过加工提炼了的具有规范化、逻辑性的口头语言。比如有些管理者的即兴讲话,常常出现重复、啰嗦、零乱、模糊和用词不当,辞不达意、词语搭配不当以及音节重沓、脱落、停顿、习惯上的口头语等问题,是不符合口语化规则的。

怎样确立口语化形象呢?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 尽可能地使用短句。句子过长,讲起来费劲,意思不好把握,听起来也感到紧迫,令人费解。例如:

“我们不能不从实际出发尤其是要考虑到这个地方经济落后的因素来制定政策”。

如果改成: “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尤其是要考虑到这个地方经济落后这个因素,来

制定政策”。这样,读起来“上口”,听起来”入耳”。

  1. 改倒装句为正装句。倒装句是一种积极的修辞方法,具有强调某种成分的作用。但有的倒装句在演讲中显得很别扭,不够“入耳”,改成正装句后,就容易为听众所把握。例如:

原句:在工作没开始的时候就被困难吓倒,是没有勇气的管理者。改句:没有勇气的管理者,在工作没开始前就被困难吓倒了。

  1. 改换或删去听不明白的文言词语或成语。演讲用声音来交流感情,文字的字形不起媒介作用。如果在演讲中掺杂一些不便于听的或为听众所不熟悉的文言词或成语,听众听起来吃力,就影响效果。这样,就必须斟酌使用,

    如“宜于”可改为“适合”、“即”可改为“就是”,“何其相似乃尔”可改为“这是多么相似的啊”等等。

  2. 改单音词为双音词。因为单音词声音短促,不容易听清楚;双音词声音存在的时间长,留给听众的印象深。因此,讲演中的单词要尽可能地改用双音词。如:曾——曾经、已——已经、恰———恰好(恰似)、因———

    因为、若———倘若(如果)、应———应该、时———时间(时候、时刻、时节)。

  3. 改生僻的词为常用的词。所谓生僻的词,主要指不常用的、意思晦涩的词。演讲中要注意把它们改成常用的、现成的词。例如:奔驰———奔跑、诅骂———咒骂、驳诘———驳斥、喧杂———嘈杂、恒久———永久等等。

  4. 不用生造的怪模怪样的词。生造的词是指个人生编硬造的、不合实际不合汉语规律的词。如:“绪思”、“姿影”、“壮彩”、“步态”等等。叶圣陶又说:“这些怪模怪样的词语,是语言里头生造的东西,是意思里头不合用的成份⋯⋯生造词好比私印的钞票硬拿到市场去流通。假钞票不起交换作用。”

  5. 用明白的语言解释难理解的术语。管理者在演讲时,常常运用一些专业术语和比较抽象的科学概念。怎样把它们解释明白,这就是语言的通俗化问题。一是要注意用浅显易懂的形象事物解释抽象的概念:二是用举例来说明听众陌生的事物;三是用对比的手法解释某种现象。

(三)简洁明快的形象

古语云:“言不在多,达意则灵”。语言是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演讲者的技巧和表现手法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人

们的生活、工作节奏大大加快,人们更需要简洁、准确、明晰的言谈,而管理者或企业家对时间更是珍惜如金。简洁、明快地运用语言,对管理者来说, 尤为重要。

历史上不少演讲大师惜语如金,言简意赅,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篇章。1863 年 11 月 19 日,为巨大伤亡而深感悲痛的林肯总统,在葛提斯堡国家阵亡将士墓园落成仪式中发表了一篇著名演讲。那天的主要发言人是享有盛名的演说家爱德华·埃弗雷。他的演讲长达两小时。林肯的讲话只有 10 句话,花了两分钟,但效果极佳。

现在,爱德华·埃弗雷的两个小时的演讲早已被人遗忘,而林肯那铿锵有力的演讲,则难以为后人忘怀,成为世界上不朽的文献之一。林肯成功的关键之一,就在于语言简洁、明快,一下子抓住演讲的中心,用省俭的语言表达出了深刻的内涵。

林肯演讲的成功,给了我们这么几点启示:一是要想达到语言简洁、明快,就要对演讲辞反复推敲,千锤百炼。

当时,美国负责葛提斯堡公墓的委员会决定举行一个正式的献词仪式, 大家公推著名演讲家爱德华·埃弗雷做献辞演讲。出于礼仪,直到只剩有两个多星期时,才给林肯发了邀请信,让他在指定的发言人演讲之后,适当他讲几句话。林肯接到邀请信后,立即着手准备。在这之后的两个星期里,他一有时间就思索自己的演讲稿,不仅在往返于白宫与战争办公室的路上,就是在办公室里等待战报时,他也在思虑着自己的演讲。在正式演讲前的一个星期天,他对别人说:“确切地说,这个演讲还没有写,无论如何还没有完成。这个演讲稿已经改过两三次了,但在我没有感到满意以前,还得不断增加养料。”在献辞仪式举行的前夜,林肯到达了葛提斯堡。在当晚的整个后半夜,林肯都要推敲他这“几句话”。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演讲者只有抱着对听众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反复推敲演讲稿,尽量用简洁的语言、清晰的思路表达自己想说的话,才能赢得听众获得成功。

二是要熟练地运用演讲这门艺术的逻辑力量。演讲不是表演,演讲的逻辑力量远远超过表演式演讲的艺术效果。在林肯的演讲辞中,演讲的中心思想贯串于始终,具有强有力的逻辑力量。

三是内容要集中,文辞朴实精辟,没有任何多余的修饰成分。正如葛提斯堡献辞仪式举行之后,演讲家爱德华·埃弗雷给林肯的信中说的那样:“我花了两个小时才刚刚接触到的主题,您几句话就表达到了⋯⋯。”

语言的简洁,具有无限的魅力。管理者在演讲时,要把追求语言的简洁、明快、中肯、准确,作为有效演讲的重要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