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自我的道路

(一)认识自我,接纳自我

也许有人会认为,为什么还要强调认识自我,难道我还不认识自己?心理学家发现,尽管更多的人都认为对自己是了解的,但事实上许多人都没有很好地了解自己,他们或是对自己估计过高,表现出“自我感觉良好”,过于自信,或是对自己估计过低,过于自卑。

不能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和不接纳自己的那些自以为低劣和难以启齿的方面,是阻碍人们朝更高心理健康水平发展的首要障碍。不切实际的自我概念会直接造成种种困难。如过高或过低估计自己,都会使人丧失适合于自己的成功机会。高估自己,会使人选择那些自己实际上达不到的目标,经受不必要的挫折;低估自己,则会使人丧失进取的热情,不去努力寻求发展。结果都是使自己不能顺利发展。

不能接纳自我对于发展的限制就更明确了。不能接纳自我的人在实际生活中是没有勇气表现真我的。而任何真我不能与自己所处的客观现实接触的

人,显然是不能达到真正的个性健康的。一个人如果不能接纳自我,会导致不珍惜自己的“自践”倾向,甚至会不顾自己的身体、声誉、地位和前途而自暴自弃。因为他们没有正常的自我价值感。对于无价值的自我,自践自毁是自然的、合乎逻辑的。

一个人怎样才能客观地认识自我呢?

首先,我们必须学会多方面、多途径地了解自我。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于自己的判断和理解,往往高度依赖于小范围内的社会比较和别人对于自己的评价。而实际上这样形成自我概念有很大的局限性,它无助于人们适应更大的生活范围。比如,许多大学生在中学阶段都是校校者,常常是在老师、家庭、社会和同学的一片赞誉声中生活。可是,进入群英荟萃的大学,他们就未必是引人注目的人物。这时,他们常常会找不到自己在集体当中的恰当位置,面临难于适应大学生活的困难。有许多人先是为自己确定的目标过高, 结果屡屡受挫,失败之后又很快从心高气做转入自卑,甚至心灰意冷,再也鼓不起求胜的热情。

所以,我们需要从多方面、多途径了解自己,不只从稳定的生活世界周围,而是从自己的整个生活经验来了解自己。既了解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自己与别人的差别,也了解自己操纵周围事物、把握周围世界的状况;既了解自己的能力、身体特征,也了解自己的性格、品德,等等。这样,我们才可能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使自己在范围广大的领域中都能完成良好的适应,拥有不断发展的机会。

其次,要学会从周围世界中获取有关自我的真实反馈,避免由于自己的主观理解所带来的误差。心理学研究证明,我们对于周围世界的信息选择和理解都要受到我们需要倾向的制约。因此,我们对于外部世界所给予的反馈常常不能正确理解。比如穿着打扮,现在大学生当中流行健美裤、高筒靴, 许多人穿起来的确显得更富有吸引力。然而,别人穿着好看和流行,并不说明这些装束也适合自己。如果没有别人那样修长的身材,那可能就只适合穿过膝大衣,硬要穿健美裤、高筒靴,也许会引起注意,但这种注意可能是喝倒彩,而你自己却以为那是赞美。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种途径的反馈的真实含义,往往需要从其他途径得到验证。特别是人们往往并不直接表达对我们的真实评价,甚至是口是心非。如果简单相信,并成为一种倾向,那么我们的自我概念就会越来越脱离真实自我。有些人在生活中甚至故意诱发和猎取自己期望的评价,而不考虑这些评价的真实性,当然就更不可取了。

在表面上,似乎每个人都首先喜爱他自己,并以自我为中心,看不出有谁明确表示不能接纳自己。但实际上,几乎每个人都有某些自己不能接纳的东西。无论什么特征,甚至是别人看来显然是优秀的特征,只要这种特征妨碍了人们的自我价值感,认为是自己不该具有的,人们就不能接纳自己的这一特征。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帮助人们达到充分自我接纳的途径有如下几条。 第一,消除误解。在我们的正统教育中,总是向人们灌输理想人格的观

念,而忽视引导人们正视自己的黑暗的或社会价值观所不接受的一面。事实上,人并不是一个理想的、死板的观念,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机体,因而人有冲动、有攻击性、有本能的欲望。人有时会产生与社会鼓吹的理想人格不相符合的念头,有时会有与社会期望不相符合(但未必是犯罪或不道德)的

行为。而这些念头和行为就常常成了人们不能自我接纳的根源。如青年人的恶毒的报复念头(也许从来也没打算真正实施)和手淫行为。我们常常会因为有这种念头和行为而认为自己实质上是一个很坏的人,从而导致自我价值感的危机,使我们不能接纳自我。而实际上,这种念头、这种行为,几乎每个人都曾经验过,它们的存在并没有使我们比别人更丑恶、更低级。对于这些东西,我们应当正视,它们可能是人性的黑暗方面,但又是自然的方面。我们害怕暴露、害怕承认并导致我们自我贬低的许多念头和行动,其实并不只是我们具有,而是多数人所具有的。只是别人也与我们有同样的顾虑而不敢承认罢了。因此,它们无损我们的价值和尊严。

第二,避免以唯一的标准进行社会比较。我们的自卑情绪也常常源于用唯一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在一定的范围内,以唯一的标准来把自己同别人相比较,势必会出现优劣、高低之分。实际上,世界是复杂的,人身上更多的特征都具有两面性。前面提到,甚至缺陷也可能会引起过度补偿作用,使人们反而有所超越。在实际生活中,每个方面都超越别人或每个方面都比别人低劣的情况几乎是不存在的,在大学生这个群体中更是如此。通常情况是, 我们在有些方面优于别人,而在另一些方面又不如别人。我们可能长于记忆, 考试成绩颇佳,外语水平也不错,但我们的独到见解、逻辑思维能力可能不如别人;我们可能不会跳舞,不会琴棋书画,但我们学习更踏实,待人也更谦逊热情,如此等等。显然,我们在某一方面的落后(有时还是暂时的、偶然的),并不能成为自卑的理由,我们可能在更多的方面超越了别人。退一步说,即便用某一单一标准来衡量自己,对于在某一范围内优秀的人,在更大范围来看未必还优秀。而在某一范围内落后的人,在更大范围内也未必还落后。

第三,扩展自己的生活经验,创造自我发现的机会。自卑也常常来自对新环境的适应困难。如果尽可能扩展自己的生活经验,不断在自己的心理世界中充实新的内容,我们的自我会不断随之延伸,使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得到发展。同时,内涵更为丰富的自我会提高我们应付周围世界变化的能力, 确立自我胜任感。这里,应当尤其强调自我发现的创造。新的经验是一个人应付世界、把握世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会发现许多自己不曾表现和不相信自己具有的能力和特征。因此,新的经验建立的过程实质也是自我发现的过程、自我了解的过程和自我发展的过程。这种自我发展会使人达到更好的自我信任和自我接纳。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应以自己不会或没有某一方面能力而放弃对新经验的尝试。所以,社会调查你应当试一试,家庭教师你应当做一做,跳舞你应当学一学。也许不要太长时间,你会发现, 你的调查报告比你预料之中的更好,你是一个出色的家庭教师,你的舞跳得比许多人都优美。而所有这些,是你曾经不相信会发生的事情。我们需要记住,我们的每一个自我发现都是自我的真正实质性的发展,这种发展要比我们反复重复某些东西的价值不知要大多少倍。

第四,适当的抱负水平。挫折常常会诱发自我拒绝情绪。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有些挫折是无法避免的,而另一些挫折则常常是因为我们不切实际的成就欲望导致的。心理学家建议,最为适当的抱负水准,应当是选择既有适度的把握,又是适度的冒险的目标。如果你不考虑把握,一味冒险,那你会经常遇到挫折,既白白耗费精力,又给心理上带来消极影响。如果一味求稳,而不愿意担一点风险,那你会错过许多发展的机会,使自己总在原有水

平徘徊。那么,你的抱负水平是否适当呢?如果让你玩套圈游戏,距离由你自己选择,你是冒险选择较远的距离,还是绝对求稳,选择较近的距离呢? 也许,你更愿意选择既有一定难度又有一定把握能够投中的距离。如果你选择的是最后一种,那么你的抱负水准是适当的。如果你选择前两种情况,那么你的抱负水准还应调节,作适当的降低或提高。

(二)确立充分的安全感

人是理性的动物。任何一个人,只要他还有生活下去的愿望和热情,那就是他感到自己的生命还有价值。走上绝路的人,无论是因为什么事情引起, 根本的原因都是他感到自己活着已没有任何价值。人要求自己的生活富有意义、自己的生命有价值的倾向,是人的最稳定、最强烈,并时刻都在对人的行为发生影响作用的倾向之一。人的这种追求自我价值确立的基本倾向,一方面推动着人们进行各种活动,以维持和发展人们的自我价值观,另一方面又使人在各种心理活动和人际交往中带有鲜明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唯恐自己的自我价值受到威胁。当自我价值面临危机时,人会表现出安全感明显缺乏,机体也会处于敏感的自我防卫状态,随时准备进行自我保护。前面已经说到,机体的自我防卫状态不仅会禁锢自我,使之停步不前,而且还会使人为避免自我受到伤害而主观臆造各种保护盾牌,从而使人越来越不敢接触自己的真实面目,越来越远离客观现实,使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想使自己的安全感得到充分确立,将更多的创造力从心理防卫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必须具备两个心理条件。

第一,必须形成相对稳定的独立的自我价值观。前面我们已经讲到,自我价值判断和理解,以及由此形成起来的自我价值观,往往高度依赖于别人对我们的评价,依赖于我们在一般习俗的价值观念上所进行的社会比较。诚然,这两个途径的确是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但是,如果只依赖于这两个途径来确立自己的价值,那我们对自己的价值就不能自我把握,自我的控制权就全部交给了外部世界。这样,我们就随时处于担心自己被外部世界否定和抛弃的危机之中。为了不为外部世界所抛弃,我们就只好花费相当多的心理能量来从事外部世界赞同,但实质上又无助于我们发展的某些非生产性的活动,有些人甚至直接谄媚外部世界,以获得虚荣的青睐。

我们知道,外部世界用来衡量人的价值的某些习俗标准,从人的个性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意义上说是没有价值的,甚至是反动的。社会上的许多东西是按照习惯的原则构成和存在的,而不是按照合理的原则和理想的原则构成和存在的。我们要想使个性得到不断发展,使愿望、努力与自己的发展相联系,我们就必须抛却这些不合理的东西对于我们的限制。而要抛却它们对于我们的束缚,途径只有一条,那就是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努力为之奋斗。如果我们用以判定自己价值的自我价值观同社会用以衡量人的先进价值观,即共产主义价值观相一致,那我们就能获得前进的巨大动力。

应当指出,我们强调自我价值观对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意义,并不意味着我们强调自我中心,强调不顾社会的利益而简单追求自我的发展。实际上,任何真正的自我发展,真正的心理健康,都来自于自己为社会的发展所作的不懈努力。在实际生活中,将自我理解为自私的人也势必遇到重重困难, 既遇到人性中光明的一面的阻碍,也遇到人性中黑暗的一面的责难。这种人终将被社会所抛弃,使他们实际上丧失任何使自己的个性获得发展的机会。这样的人在其一生中心理健康水平如果不是逐步下降的话,也绝不会日益提

高。

安全感的确立与人们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接纳是紧密联系的。独立的自我价值观的形成需要依靠充分的自我认识,而任何不能自我接纳,不敢暴露自己真我的人,是谈不上真正的安全感的。

安全感确立的第二个心理条件,是人需要有稳定而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支持。人是社会的动物,人是一个生物机体,因而人需要别人,需要别人情感上的接纳和支持,需要别人的关怀、照顾和爱。不仅如此,人际关系还是自我概念和自我价值观的直接支持因素。有益于他人,是人的价值最根本的方面。人需要别人不仅是为了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得到实际的爱护,更是为了能够爱别人,为别人造福。这样,人际关系成了自我价值显示的最重要途径之一。心理学家发现,人对于自己的知觉和判断也同样依赖于自己的行为, 因此,经常的自我价值显示是我们保持自我价值感,从而也是安全感确立的重要条件。

对于人际关系的情感支持和自我价值显示的意义,可能每个人都有深刻的体验。只要简单反省一下我们的经验或注意考察一下周围的同伴就不难发现,我们平时当然需要人际关系的支持,而在面临困难或遭遇挫折的时候, 我们就更需要别人的理解和同情。在自我价值的显示方面,也许很多人都有体验:我们的一次最大的自我满足,是自己作出了某种牺牲而为别人提供了实质性的帮助。

(三)明确生命意义的根本源泉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常常会由于自我价值保护倾向的驱使,自觉不自觉地从社会生活的非本质方面去寻找自己的价值。我们有时会为得到别人的欢心而不辞劳苦,为搞到一张自己希望得到的邮票而费尽心机,有些人甚至为追求时髦的打扮,为弄到一架可以炫耀的照相机而走上犯罪道路。这些表现都源于同一个原因,那就是还没有发现学习和工作是生命意义最根本、最稳定的源泉,而是将精力投入了那些表面、高度随时间和流行观念变迁的方面。这样做的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能量投资与心理发展背道而驰,并终于使自己的心理发展水平停留于原有的状况。事实上,那些追逐表面的、非本质生活的人并不幸福,甚至有些人看起来很成功,其实依然很空虚。

广义地说,学习也是工作。工作的、社会的、经济的及不要不劳而获的道德意义是十分明显的,但是,除了这些以外,它还有一个日常生活中我们没有注意的更为重要的意义,即它还是保持和增进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人正常生存所最不可缺的,首先是工作。人生的意义、自我价值确立和显示, 都需要通过工作来实现;个人的身体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发展,也需要凭藉工作来完成。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不仅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工作有着直接联系,人的身体状况和生命运动也同工作密切关联。工作是健康长寿的必要条件。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注意到,与退休后继续工作的人相比较,退休后不再工作的人衰老得更快。

工作之所以有这样不可替代的心理意义,并直接成为人们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水平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是由卫作本身的特点决定的。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第一,工作可以促进身体的发展。身体的发展除了需要正常的发育和营养之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条件,那就是合理地使用身体的各个部分。而合理使用身体各部分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工作。

人的身体,从大脑到四肢,都是严格按照用进废退原则存在的。你对哪一部分不进行恰当利用,它就会退化和萎缩。心理学家作过实验,大脑或四肢得到充分运用的动物,大脑细胞和肌肉纤维会更为发达。对人的研究也同样证明了这一点。

应当强调,工作与运动虽都可以使身体得到锻炼,但对于更多的人来说, 运动并不为大脑提供丰富的刺激。因此,工作对于大脑的发展比运动更加重要。我们许多人都已经验到,如果不断学习,经常思考问题,思维能力就会不断增强;相反,如果经常不去思考问题,面临难题时就会感到木然,头脑中一片空白。

第二,工作是满足感的重要源泉。也许你眼下正在为应付期末大考而加班加点,或者正在为准备考研究生而拼搏。也许你没少抱怨劳累。但是,当工作告一段落,看到自己的优秀成绩和入学通知书时,你一定会感到一种强烈的满足感。许多人可能还记得考大学时的艰辛,但印象更深的可能还是接到入学通知书时的狂喜和欢欣。

工作的满足感与自我接纳情绪和安全感是相联系的。不能经常有工作满足感的人,也很难自我接纳,很难有稳定的安全感。

第三,工作提供了自我价值显示的机会。人的自我价值感的保持和发展, 需要有经常的自我价值显示或自我表现来提供支持信息。为了显示自己的价值(能力、地位、特征等),我们经常会从事与实际利益无关的事。参与电视辩论会耗费我们大量精力,但我们仍乐此不疲;学生会工作繁琐而无实惠, 但仍有人参加。驱使我们从事这些活动的内在动力,首先是自我表现的欲望。

必须指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懂得只有工作才可能为我们提供最合理、最经常、最稳定的自我表现机会。许多人为了猎取自我表现的机会,甚至不惜放弃工作。从心理发展的角度说,这是无益的。只有生产性的,也就是能够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自我表现,才能够既有益于个人发展,又有益于社会。这种自我表现的机会正存在于工作之中。也许,许多人就是这样通过在工作中争取更多的自我表现机会而走上成功道路的。

第四,工作可以使人保持与现实环境的接触。我们已经多次提到,生活在现实世界中,保持与客观环境的接触是保证心理真正健康的一个必要条件。工作保持了个人同一个稳定的客观环境的接触,也保持了个人在一个现实的人际关系世界中生活。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说,人同现实社会保持接触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团体中充当一定的角色。在你所充当的角色周围是其他各种与你的角色相协同的角色,他们会从各种途径将你所不能直接接触的外部世界带给你,使你保持与更大范围的社会现实相联系。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如果失去了工作环境、失去了工作的机会,他们对世界的理解会越来越偏离本来面目。另一方面,当人们的许多需要不能在现实的工作当中获得满足时,他们会借幻想来满足自己。而经常的幻想正是人们滑入自己构筑的虚幻世界的一座桥梁。

第五,工作可以使人不过于注意自己。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原来工作时身体健康、性格开朗的人,退休后不长时间就出现了这样那样的不适,生活上也开始婆婆妈妈,总是感到这也不好,那也不行。心理学家发现, 这是由于退休以后人们不再需要将主要精力用于应付工作,从而自我注意日益增加的结果。过分的自我注意会使我们对周围世界的注意范围缩小,从而使行动的准确性和适当性降低。许多人可能都体验过过于自我注意的烦恼。

独自行路的时候,身后走来了几位你想认识但还不熟悉的漂亮姑娘,你是否觉得胳膊、腿都不太灵便?在大庭广众之下发言的时候,你是否体验过脸红语塞之感,连想好的精彩话语都不翼而飞了?这就是评价情境所导致的过于自我注意的结果。

心理学家们发现,工作是避免人们过于自我注意的最好途径。工作的时候,迫使你将注意力主要投入到思考或操作上,此时,你就不能再有时间或能量注意自己,你就会重又保持与周围环境的适当联系。此外,工作还可以帮助一个人摆脱忧虑。无论有怎样痛苦的事情,一旦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人就会暂时将它们忘却。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些心灵创伤的消极影响也会逐渐消失。在这里,工作直接起着防止有害情绪侵害人的心理健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