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的体态

(一)眼睛

意大利伟大的艺术家达·芬奇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因为眼睛能反映人的心理,表达人的感情。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也曾对眼睛的传神功能作过描述。他说:“不但是身体的形状、面容、姿态和姿势,就是行动和事迹、语言和声音以及它们在不同生活中的千变万化,全部可以由艺术化为眼睛。人们从这眼睛里可以认识到内在的无限自由的心灵。”据有关资料介绍,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以及赫斯、已姆克、鲁毕那兹等人,对人的眼睛都做过专门研究。赫斯还著有《会说话的眼睛》一书,由此可见,眼睛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之大。

管理者作为人类社会中的管理者,其眼神运用十分广泛,其水平高低必然直接影响着管理的效果。周恩来总理同人们谈话时,目光和蔼可亲,自然地人们会对他产生一种亲切感和信任感。

因此,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必须锻炼和加强自己的眼神语言艺术,创造出自己的眼神表达效果。

那么,在演讲中,究竟应如何运用眼神呢?

首先,要注意眼神运用的多样性,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管理者的眼睛要随着自己的情绪和演讲内容的发展时而目光炯炯,时而目光沉郁。如果管理者始终总是一种无动于衷的眼神,就会给听众一种麻木、呆滞的感觉,不仅引不起听众的注意,而且有损思想情感的表达。

管理者的眼神变化与自己的思想情绪的变化,演讲内容的发展相和谐, 使听众从灵活多变、维妙维肖的眼神中,深切领悟到演讲者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意,从而达到交流情感、传播信息的目的。

其次,将目光注视方向的同一性和观察方位的多样性结合起来。所谓方向的同一性,是指在演讲中,管理者应该始终保持视线的目标在正前方,炯炯有神地正视着听众。这不仅是听众感到“他是在向我进行演讲”,以引起听众的注意力和共鸣,而且也可以不断地观察到听众的反应和情绪。相反, 如果管理者或仰视天棚,或俯视地板,或左顾右盼,东张西望,躲避听众的目光,那么不仅无法与听众心心相通、交流情感,而且也显得不庄重、不礼貌。显然,这些注视方向没有同一性的目光是管理者在演讲中应当忌讳的。唯有自然、活泼、得体的眼神,才是其演讲语言表达的得力助手。

保持目光注视方向的同一性,并不是说眼睛要直盯盯地一动不动。在演讲中,管理者要注意全方位地观察听众,以增强自己与所有听众的感情联系, 具体他讲有三种方法。

一是环视法,即让目光像探照灯环射夜空一样,有节奏或周期性地环视会场。环视是照顾全场,统观全局的观察法。目的是观察和发现整个会场听众的动态,以收到听众对于演讲的反应。同时,听众如果感到演讲者在光顾自己,会产生一种亲近感,更加全神贯注地听讲。使用环视法时必须注意: 不要忽略任何角落的听众,因为被你忽略的听众将会感到被轻视而情感受到

伤害,不要头部摆动幅度太大,或眼珠不停地乱动,使听众感到茫然不知所措。

二是点视法,即重点观察某一局部听众,在演讲中对专心致志听讲的听众,管理者投以赞许和感谢的目光,可以使他们与你的情感更近,对记笔记感到吃力的“困难户”,管理者投以帮助的目光,他们会更感到温暖,很可能回以感激的点头微笑;对那些面有疑云的听众,管理者投以启发引导性的目光,可以使其神态趋于安定;对那些想发问,但心情紧张、欲言又止的听众,管理者如投以鼓励的目光,可以使询问者壮起胆子,大胆提问;对那些交头接耳、频频躁动的“不安静区”,管理者给予制止性的目光,听讲者就会触目知错,知趣地停止了“小动作”。点视的目的是多样的,目光根据需要有多种含义,使用目光点视法要注意避免和听众目光长时间直接接触,那不仅会使点视的听众感到局促不安,而且也会使其他听众受到冷落。

三是虚视法,即演讲者的眼睛好像盯住某些听众,但实际上什么也没看, 而就听众来说,还会感觉到演讲者在注视他们。演讲使用虚视法,即会使管理者显示出端庄大方的神态,便于控制会场,又可减少刚一上台由于紧张而产生的心理压力。在回忆和描写某种情景时,虚视法还会给管理者以思考、沉浸意中的感觉,引导听众进入你所描述的意境中。在表示缅怀、敬慕之情时,虚视法有利于烘托气氛,更易于感染听众,引起共鸣。虚视法应用的场合应该注意限制,时间也不可过多,否则容易使听众对演讲者产生傲慢的感觉。

管理者在演讲中,要准确恰当地运用眼神,还应做到:第一,眼神的变化要有一定的目的和情感依据。没有目的的眼神变化是故弄玄虚,会使听众感到厌恶。不要做作地去瞪眼,不要故意地去半闭双眼,更不要挤眉弄眼。第二,眼神在变化之后,就需恢复常态,否则,就会由于眼神运用与演讲内容要脱节而造成形不达意的后果。

(二)面部表情

演讲时,演讲人的面部表情也是很重要的。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演讲是一种信息表达。一位心理学家用这样的公式来表达信息表达:一个信息表达=7%语言+38%声音+55%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通过面部肌肉姿态的变化,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行为过程。我国演讲理论家邵守义说过:“脸部是心灵的镜子。这面镜子,是由脸

的颜色、光泽、肌肉的收展、以及脸面的纹路所组成的。它以最灵敏的特点, 把具有各种复杂变化的内心世界,如高兴、悲哀、痛苦、畏惧、愤怒、失望、忧虑、烦恼、报复、疑惑等最迅速、最敏捷、最充分地反映出来。”

根据生理学家的研究,人的面部肌肉组织是由 24 双肌筋交错构成。这些面部肌肉组织所产生的感情表现,不受国界、地区、人种的限制,是对于任何社会的人都通行的交际手段。

面部表情语言艺术,主要靠脸、眉、口、鼻四部分来表现。这四者协同行动,共同表演,形成一个整合形象。

在演讲时,表情的产生首先来自于演讲的内容。同时,表情还取决于演讲当时的具体情况,取决于听众和管理者本人的情绪,取决于当时充溢着领导者的感情。

面部语言是人的情绪变化的寒暑表。许多心理学家的反复试验,已经无可置辩地证明,人们的情绪变化,往往在面部上都要有所表现,人们能够清

晰地感受到演讲的内容,并在大脑皮层的有关区域产生优势兴奋中心,从而在管理者与听众之间产生心理共鸣,起到有声语言有时起不到的效果。

当人们在对某一事物表示不以为然和轻蔑时,往往脑袋稍偏,嘴角斜翘, 鼻子上挑;当人们感到诧异和惊讶时,往往口张大,眼瞪开,眉挑高;当人们心情愉快时,往往表现出活泼好动、喜形于色,甚至于手舞足蹈,脸上的肌肉动作往上⋯⋯总之,人的面部语言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反映,人们往往有什么样的心理活动,就会产生什么样的面部表情。

因此,管理者必须注意自己的面部表情,以轻松友好的面孔与听众进行感情交流。时而含笑,时而微笑,时而现出深沉。喜怒哀乐要同内容一致起来,同观众或听众的情绪融洽起来,从而为成功的演讲奠定良好的感情基础。

而众多的表情中,应该以微笑作为基础。

西安事变后,周恩来率领中共代表团前往西安,与张、杨商定联蒋抗日大计。其时“杀蒋”的呼声很高,尤其是东北军的中下级军官,很多都不理解,甚至扬言要以血溅蒋,报仇血恨。

周恩来受邀前往王曲军官训练团,一来到学校门口,就见到全副武装的军官,一个个怒目而视,摆出一副吵架争辩的架势。

周恩来礼貌地同大家打了招呼,大步走上讲台。他在台上面带微笑他说: “我今天来贵校是要听听诸位意见的,希望大家不要拘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何况我们都是爱国军人。”

台下顿时吵吵嚷嚷,纷纷列举蒋介石的罪行。周恩来见大家稍稍平静后, 话锋一转:“要杀,还有什么困难,一句话就行了。”

众军官都被镇住了。接着周恩来把联蒋抗日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性、必要性——向军官们作了解释。

演讲的最后,军官们由衷地高呼“赞成中共的主张”、“拥护张、杨的决定”等口号。

在整个演讲过程中,面对血气方刚的军官,周恩来副主席始终镇静自若, 面带微笑。他没有因为军官们的不理解而烦躁不安,更没有怒气冲冲,而是保持了他那外交家的风采,对军官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他那镇定自若的表情,具有一种迷人的魅力,将一群怒气冲冲的年轻军官平静下来,并声明大义,开导他们。试想,如果周恩来面部露出不耐烦、急躁的意思,恐怕会成为导火线,引发出军官们更大的不满,甚至做出更加过激的事情出来。

演讲者还可以从听众对自己的演讲流露出来的情感,了解到听众对演讲是否感兴趣。据此适当地对演讲的内容作一些结构上的调整,对内容的详略也可略作变动,灵活掌握以达到更好的演讲效果。

(三)手势

有人把演讲手势比喻为绿叶,一篇精彩的演讲是朵红花,红花再好,也需绿叶扶持。苏联一位著名学者指出:“手势语本身就像文字一样地富有表现力,特别是在言语少于思想、三两句话中蕴藏着通篇哲理的时候,尤其是这样。”手势在管理者演讲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一些中外著名的演讲者十分注重运用手势。毛泽东同志就是这样,在延安窑洞前,毛泽东同志掰着手指向战士演讲。列宁演讲时的手势更是别有风采,他在工人中间演讲时,精神饱满,左手大拇指习惯地插在背心肩口,右手总是在挥动,他的动作恰恰配合了他富有号召力的演说内容,极大地加强了演说的感染力。正如斯大林所赞扬的那样“把听众俘虏得一个也不剩”。

管理者的手势,种类很多。据有关资料介绍,在演讲中,手势语言有上举、下压和平移等几类;在各类中又分为双手、单手两种;每种又可分为拳式、掌式、屈肘翻腕式等。根据其功能,我们可以做如下划分。

  1. 指示性手势。指示性手势,是指管理者在指明对象或发出指示时,所使用的手势。

指示性手指,是管理者经常运用的一种动作。我们看电影和电视就常看到。在古代的领导活动中,也被大量使用。

据有关历史资料记载,300 多年前,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领大军远征途中,全军因断水面临崩溃的危险形势。在这危难关头,亚历山大在战场上作鼓励演说:“勇敢的战士们,我们只要前进,就一定会找到水的。”只见他边说边把右臂高高向正上方举起,张开五指,然后迅猛而有力地挥下,从而给人一种无可置疑之感。接着,他又说:“壮士们,勇敢前进吧!!”他边说边把手臂往后收回,然后迅速有力地将五指分开的手掌,猛地推向前方, 给人一种锐不可挡、所向披靡的雄伟手势。

列宁堪称语言艺术的大师。看过《列宁在 1918》这部电影的人,都不会忘记,列宁在演讲时富有感染力的手势。当起义的工人、士兵攻下冬宫之后, 列宁快步登上讲台。他面向台下群众,就像大乐队的指挥,身势稍向前倾, 右手掌向前果断有力地推出。沸腾的冬宫立刻鸦雀无声,列宁震荡环宇的声音开始传向世界⋯⋯列宁的这一手势,使人民群众看到了前进的方向,感受到了巨大的力量。多少年来,全世界有很多画家、雕塑家,都对这一形象不断临摹再现,使它永驻人间。人们一看到或想到这一形象,就会对列宁油然而生敬意。

恰当的指示性手势就是这样,既能有助于表达感情,又具有很大的包容量,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1. 达情式手势。达情式手势,其主要作用是表达感情的。比如,表示愤怒时挥拳头,摊开双手表示没办法。等等。

  2. 达形性手势。达形式手势,是指演讲者为了给听众以一个比较具体、实在、明确的印象,而对事物形象所进行的模仿。

达形性手势,在演讲中也常被运用。例如管理者在演讲中讲到某物时, 可以用手比划其形状。

  1. 比拟性手势。比拟性手势,是指演讲者为使听众对抽象事物有一种具体感、实在感,从而用手表示一些比较复杂的感情和比较抽象的概念。

例如,演讲者在作报告时,想要号召大家团结起来,可以紧握拳头。

再例如,进行爱国主义宣传,号召大家要为伟大祖国献出一颗火热的心, 可以做双手捧物上奉的姿势;号召大家要压倒一切困难,可以做手掌朝下, 用力一压的姿势等等。

演讲时的手势多种多样,演讲时,可以根据自己想要取得的演讲效果, 结合使用不同的演讲手势。

管理者在演讲时确立一个正确的手势形象时,要遵循一定的规则:

第一,不可滥用手势。各种各样的手势,如同在舞台上朗读时的种种动作一样,愈少愈有力量。这是因为,同任何作用于人的视觉东西一样,手势如果被多次反复,便会失去吸引力,不可能、而且也不应当代替有声语言, 不可能、也不应当与有声语言具有相同的功能。

第二,手势必须用得审慎。因为每个人所特有的具有表现力的手势动作

是有限的,不审慎就会与所有的人一样,失去特性,因而其演讲也就失去了光华。

第三,手势必须用得有道理,必须是所阐述的思想、所表达的感情的自然产物,而不是一种出于紧张、神经质的乱动。

管理者演讲的手势不是随便做出来的,它是管理者内心状态的外部表现,是管理者进入演讲角色后,在对所讲问题有浓厚的兴趣,对所讲内容有深切感受的基础上,自然生发出来的。大概管理者都有这样的体会,当自己有演讲的感情冲动,而又十分恳切他讲出该讲的话时,自己的态势动作就显得自然得体,并常常由于自己的理智和感情倾注于演讲而忘记自己这时所做的手势动作,虽然未曾受过专门训练,却做得恰到好处,使人感到真实准确, 无可挑剔。

第四,手势不宜只从肘部做起,那样显得局促,不自然、不大方。从肩部做起,显得有力而顺眼。领导演讲时的任何手势都要和其说的某句话一起完成。如果太快或太慢,看似小小的不妥,则往往突出不了你强调的重点, 甚至会使听众将别的什么当作你强调的重点。

(四)体态

一般说来,管理者在演讲时,常常采用立势、坐势两种基本体态。有时根据需要,在立势演讲中,可以不断变换姿势,时而正立势,时而侧立势,时而移动势。究竟采用何种姿势演讲,最主要的取决于听众对象、演讲内容以及当时的气氛。当然,这与管理者自身的习惯、年龄等因素有很大关系。 1.立势演讲形象。这会给人以干练的印象和平等的感觉。加上演讲者当

时的装束,能够产生意想不到的客观效果。对管理者来说,立势演讲能够扩大视野,容易发生灵感。随时根据听众的心理、情绪,调节演讲的节奏、语气,便于与听众进行直接的感情交流。

但这种姿势,也容易给演讲者,尤其是年轻的管理者,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出现怯场或过于拘谨的情况。而这种演讲姿势又恰恰合适于年纪较轻的同志,所以,加强心理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2.坐势演讲形象。这会给听众以老成庄重的视觉印象。因为这种姿势有一定的遮挡物(如讲桌等),没有把演讲者的大部分身体暴露出来,所以, 演讲者不必调控姿势,少花了精力,从而集中更多的精力在演讲内容和其它技巧上。当然,这种演讲也有一些弊端:在感觉上,与听众存在一定的距离。

这两种体态各有利弊之处。使用时可根据不同需要选择。

管理者一旦站在讲台上,就应该端正、庄重,同时微微收腹,使胸部挺起,具有一种稳定感。稳定,能表现出管理者性格的沉着坚定并显示对演讲成功的信心,使听众感到英姿勃勃、潇洒自如,富有美感。稳定的感觉是通过对称的体形体现的,站立时,不应斜肩、偏头曲颈,这样会破坏身体的左右对称,导致平衡感的消失。

两脚的站法有两种:一是“前进式”的站法,即一脚在前,一脚在后, 两脚稍有距离,成 45°角,重心侧于前足,身躯稍微前倾。这种站势给人一种向上的振奋的感觉,一是“自然式”站法,即两脚平衡,相距与肩同宽。这种站姿给人一种旨意集中、精神抖擞的印象。无论采用哪一种站法,都要注意:第一,要使自己的站立有利于演讲。站姿不好,演讲的形象就比较别扭,甚至东倒西歪;第二,要有利于走动。开始没站好,走步和转动都显得困难,有时还会出现摇晃;第三,要有利于发音。不适当的站姿,直接影响

到演讲者的发音。

如果管理者准备坐着演讲,坐姿要端正、文雅,抬头挺胸、精神饱满地面对听众。切不可上身趴在桌子上,眼睛只对着讲稿而忽视了听众。坐的时候,可以先用腿的后部触摸座椅,然后,小心从容地坐下去。不要随随便便地用大动作搬运桌椅或挪动话筒,这样,既容易分散听众的注意力,也显得太冒失,不稳重。

无论哪一种体态,对演讲者的最基本要求是一致的,即演讲姿势要自然、得体。具体地说,管理者在演讲时,要始终面对观众,不能把脸侧向一方; 姿势也要经常变换,如果总是一种姿势,就显得呆板,达不到与听众融洽地交流感情的作用;管理者在演讲时,不要在讲台上来回走动,这样会分散听众的注意力,也不能像木头人一样的一动不动,若那样也会使听众感到疲劳。

特别注意的是,要竭力避免已形成的陋习。如常常地摸眼镜架,摆弄笔杆,捋头发,抓话筒以及双手插兜等。这些都是下意识地、不自觉中做出的。我们在做时是无意的,可看到的人却是有心的,会给他们留下不稳重、轻浮、缺乏自信的感觉,这显然不是我们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