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巧于动脑,以物可以代物

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曾在其《劝学》篇中提出自己的治学观点,即“学不可以己”,但又因人的天性不同和才能条件不同而有差异。要真正达到“学不可以己”掌握前人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的目的,还必该“善假于物”,即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据史载,“南海”指现在浙江省的舟山群岛一带,

是佛教圣地之一。这对人们来说,都是为之向往的地方。或一瓶一钵或乘船驭舟是达到目的的物质条件,前者能瓶钵代船如愿以偿,后者富可买舟却“望海莫及”。这便是“善假于物”和“不善假于物”的不同结果。

世界上的每种东西都具有多种属性,富于发散性思维特征的人,往往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某一物质的其它用途。唐代大书法家怀素少年家贫,喜欢写字而苦于买不起练字的纸。为了解决无纸的困难‘他想到了芭蕉叶了, 便种了不少芭蕉,用其叶练字。后来他又想到木板着漆之后,也可以练字, 便又制一漆盘代替纸张。由于多年苦练,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家。元末浙江黄岩人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也是以叶代纸,积攒十年,贮满百罐,后整理成书的。

科学有李四光在研究地应力对形成地壳各种构造体系作用这个课题时,需要进行模拟实验。地球仪是他从货栈里买来的一个空心铅球代替的,中间安了一根轴,地壳是用纸奖加铅粉涂到铅球上做成的。就是依靠这样简陋的物质条件,李四光找到了用力学原理解释大自然地壳各种构造型式的原因。理想的物质环境不是每个青少年学生都有的,但只要有勤学与善学的精

神,以物代物,物为我用,同样也能学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