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

湖南省华容县南山中学 唐华宇

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密不可分。语文学科是一门素质含量很高的学科, 从当今教学现状及教学效率看,可以说语文教学呼唤素质教育。

当前的教育还是一种应试教育,语文教学也在其列,这种教学方式曾给国家选拔人才带来一些好处,但其弊端也越来越明显。要使中华民族永立不败之地,光靠少数人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必须提高全中华民族、全国人民的素质。难怪日本青年在与中国青年举行辩论后说出了警世之言:21 世纪的中国青年不如我们日本青年。现在的教师,尤其是初中教师处境困难,一面是口里喊着义务教育,面向全体;一面又背着沉重包袱,在考试指挥棒和升学率的驱使下,戴着镣铐跳舞。在这种矛盾之中,语文教学已经处于了“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非常危险的境地。许多学生认为语文科目可有可无,因为学与不学一个样,这对当前的应试教学可说是一个绝妙的讽刺。许多学生无能力可言,不会言辞,不会作文,不会读书,不会学习,有的连证明也不会打。所以,语文教学在向素质教育转轨途中,应充当排头兵,彻底解放自我,更新观念,真正尊重学生,面向全体,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有它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内涵,有它不同的本质特征。

语文学科不像数理化那样精确,也不像政史地那样标准,这给语文教学带来诸多困难,使得语文教学难于其它学科之教学。可我们没有很好地把握语文科这一特点,而是一味地去追求语文教学的“科学性”,硬要统一的答案:表述中心思想要用同一格式,同一措辞;分段分层要人人相同;写作方法也要有共同的体会;甚至每个学生读书时的感触也好像与老师应该“保持一致”,说到底,就是与教参“保持一致”。需要说明的,这不是说语文教学就不需要科学性了,可以随意教,而是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来科学施教。例如“1+1=2”这个浅显的数学知识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致的,可到语文就不一样了,可以说“1+1=0”了。举个例子:许多小孩都说有一个父亲,一个母亲,加起来等于 2,可有一个小孩偏说等于零,原因是他的母亲改嫁,父亲也上别人的门去了,留下他一个给了爷爷奶奶,这难道不是等于零吗?这个答案就不像数学那样精确,需要用想象的翅膀去弥补答案的空间。语文是一门比较模糊的学科,模糊不见得是缺点,不等于不科学。这只能说明语文内容有更大的弹性和灵活性,教师要有高水平驾驭教材的能力,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反而更高罢了。

语文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有悠久的历史,一直被定为必修课和必考科。它既是语言的交际工具,又是文化的载体。语文教材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 那里既有执着追求的民族精神,又有坚强不屈的民族气节;既记下了国家的奇耻大辱,也有人民的百折不挠精神的体现;有辉煌灿烂的文明,也有如诗如画的江山⋯⋯这一切被枯燥的 ABCD 给淹没了。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既没有浇灌学生的理想之花,也没有帮助他们燃烧心中的学习激情,取而代之的是苦读题海(含小学生),结果是适得其反,许多考高分的学生都写不出好文章来。这可说是对语文教师敲响的一次警钟,迫使语文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

既然语文有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那就要求语文教师有很高的文化品位,要求语文教师对语文学科应有马列主义的认识观,要求语文教师执行“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宗旨。语文教者要有比较渊博的知识和广泛的爱好,这也是公认的,除专业知识外,还要知晓天下事,涉猎政史经哲,要爱好音体美劳,会吹拉弹唱,还要懂得数理化生等方面的科学知识。所有这些,都说明了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学习品质、良好素质及终身受益的习惯,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我们承认语文的工具性, 但它的本质属性都是思想性、人文性,要说是工具,那也是教化之工具,治国之工具。所谓工具,只是形式上的任务,而根本任务则是传递精神文明。如果把语文看作只供技术操作的“工具”来看待,按照这一说法,学生只要学会使用了“工具”,教学任务即告完成,正是这种认识上的谬误已经造成了实践上的严重后果,一代一代的学生对于中华道德文明已经茫然无知,在他们走上社会进入各行各业后,又造成各行各业职业道德水准的下降。所以语文教学在向素质教育转轨途中,每位教师都要把握好语文学科的正确导向,努力挖掘教材的精神文明因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因为时代对我们提出了更高要求。

总之,素质教育是面向 21 世纪的教育,是从培养人与塑造人的角度出发的一种教育,语文学科首当其冲。我们应站在历史与时代的制高点俯瞰新世纪的语文教学,将素质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