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龙口市诸由镇大宗家中学 梁爱君 宗景厚 郝志清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出版的埃德加·富尔所著的《学会生存》一书中精辟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可见,重视学法指导,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不仅是国内教学改革的潮流,而且也是世界教学改革的方向。

“学为主导,教为主体”这一教育规律已为广大教师所接受。世界最古老的教育理论专著之所以叫《学记》而不叫《教记》就说明教与学这对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而不是“教”。因此,从教的方面来讲,既要传授知识, 又要培养能力;而就学的方面来讲,则完全是一个学法的问题,而学法正是老师在教的过程中逐步指导出来的。学生通过课本知识的学习,既掌握了基础知识,又学会了自己寻求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本领,学到了终身受用的东西, 这才达到了教与学的真正目的。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的训练必须做到这两点,才是成功的。

就目前来讲,重视学法指导,强化能力培养,是时代的需要。当今已进入“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了,知识淘汰与更新尤为激烈,国际间的经济竞争在很大程度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和时代,适应经济建设。我们现在所教育的对象是祖国 21 世纪的建设者,这些跨世纪的新人,必须既有现代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能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接受日新月异的知识信息,不断适应优胜劣汰的形势潮流,才能比较从容地面对未来世界出现的新知识构成,在 21 世纪国际竞争的大舞台上处于战略主动地位。而要形成独立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信息的能力,不做未来的文盲,就要学会学习,掌握一整套最优化的学习方法,变维持型学习为创新型学习。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适应时代的需要,对学法指导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习惯等。能力训练内容中按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训练的顺序排列,共规定了 48 项训练内容,目标具体、可操作性强,隐含着训练的层次性,仔细思考就会发现,这些要求, 不是从“教”的角度提出的,而是从学生“学”的角度提出的,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特点。所以教学中应在讲规律、抓本质、学方法上下功夫,实现学生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变,使学生掌握学法,在学与练中提高能力。

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从教的角度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在培养能力(特别是语文能力)的新观念已逐步树立起来了。读、写、听、说能力是语文能力中的基本能力,怎样培养学生这些基本的语文能力呢?这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学法上加以指导。

语文学习是从阅读开始的。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环节,阅读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指导学生阅读应先把阅读的方法教给学生。如略读可

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半行读书法”。每行字只读半行,掌握大意,即可。 “数行读书法”。眼睛从上向下迅速扫描,视角尽量开阔。

略读的目的是感知课文,掌握梗概,在略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精读。精读因文体不同,读法也不同,记文可按记叙文的六要素找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议论文可根据其三段式结构,先找中心论点,然后再从本论部分找论据和论证方法。如:在教《怀疑与学问》一文时, 我首先把精读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精读后很快找:论点:学则须疑;论据: 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理论论据)、四次追问“三皇五帝”、两次追问“腐草为萤”、戴震读书释疑(事实论据);论证方法: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课文,并告诉学生以后阅读议论文尽可以按这种方法去分析,这样学生便可以触类旁通,有效地提高了阅读能力。说明文则要指导学生从说明顺序着手,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如在教学《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一文时,首先让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说明顺序,之后,学生感知课文,理清作者思路,(按时间顺序写)。再让学生精读课文,列出顺序提纲,学生很快列出:殷商——甲骨文; 秦汉——竹木简;春秋——帛书;东汉——手抄书;唐朝——雕版印的书; 宋朝——活版印的书;近年来——会说话的书、视盘、带香味的书、立体的书、缩微形的书。这样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学会了方法,大大提高了语文能力。

重点段落的精读可视情况而定,目的要求不同,读法也不同,如概括大意,可教给学生以下几种方法:一,找中心句法,即在相关语段里找出能表现几个段落中心的句子。二、抓关键词语法,即抓住相关语段里起概括作用的几个关键词语,然后联结成大意。三、抓主要内容法,即把表现中心内容的句子抓出来,用一句话概括。如在分析《记一辆纺车》一文时,先把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试用。学生用抓主要内容法概括出了二、三、四段:写深切怀念纺车的原因。用找中心句法概括出第六段:纺线需要技术。

写是语文妮力中的又一个重要能力。读是输入,写是输出,写要运用所学的方法,进行语言表达,这就要求我们把观察的方法、思维的方法、表达的方法教给学生,促使学生读写迁移,读中促写,写中促读,读写结合,不断深化。

观察的方法:一、整体观察。指导学生做个有心人,注意身边发生的每一件事,掌握第一手资料。二、局部观察。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着重从外貌、行动、语言、心理等)去观察。

思维的方法:一、条理思维法。把握作者思路,并依此理解文章内容, 揭示中心思想,学习写作方法。二、创造性思维法。教给学生提出创造性问题,再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进行创造性续写等。

表达的方法:记叙、说明、议论、抒情。这些方法着重在分析课文时加以渗透,让学生在写作时加以运用。

学会了这些方法,学生就能够留心观察,积极思维并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把自己要说的话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通过写日记、作文训练等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听力的训练可采用魏书生老师的“举手法”即老师每提一个问题,全班学生都要举手,一举手,精力必须集中,老师叫到,回答问题,老师不叫,

集中听别人回答。久而久之,举手的习惯养成了,听力也相应地提高了。 听是吸收,说是表达,学生不仅要能听,还要能说。时代的发展要求人

们具有出色的口才,能说会道,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可从以下方面指导。普通话。学好普遍话是改革开放的需要,学生中往往存在这样一些现象:

课上读课文时全用普通话(有发音不准现象),回答问题时半用普通话,而课下呢?却全然不用普通话。针对这些现象,可让他们在看电视、听广播时做个有心人,模仿播音员的发音找出自己方言中与普通话不一致的语音、语调,加以纠正,日常生活中,宣讲普通话。二、精读积累。在阅读中把一些有价值的名言警句抄录下来,以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三、业余互讲。课堂上练讲的时间毕竟有限,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把学过的知识或身边发生的事互相讲一讲。通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学生讲的能力明显提高了,学期将结束时,他们自发举办了一次读书演讲会,人人都用普通话,且口齿清楚, 语言流利,可见,练讲已成为他们的一种自觉要求了。

听、说、读、写之间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是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的, 在教学过程中把每一种训练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自觉地运用到学习中去, 对教学效率的提高,对 21 世纪人才素质的要求都是十分适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