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梯、腓尼基与巴勒斯坦

①赫梯王国。赫梯王国源于小亚细亚东部的哈里斯河中上游一带。公元前 3000 年代后期,他们大概还处于氏族部落解体阶段,公元前 2000 年代初开始向奴隶社会过渡,逐渐产生了一些小城邦。城邦之间常有征战,后以哈图斯为中心形成的城邦联盟不断扩张,渐趋统一。公元前 1595 年灭掉古巴比

① G.R.德来咪尔和 J.C.迈尔斯:《巴比伦法典》第 1 卷(1956),第 22 页。

伦王国,其王权开始壮大。公元前 16 世纪后半期,赫梯国王铁列平进行政治改革,确立了王位继承制度(长子优先,如无长子,则由次子或长女婿递补), 王权统治的加强,使赫梯在西亚各国初露锋芒。公元前 15 世纪初,赫梯曾败

于吐特摩斯三世而一度向埃及称臣纳贡,直到公元前 15 世纪中叶,才又逐渐

强盛起来,成为埃及埃赫那吞改革前后最大的强敌。公元前 14 世纪,赫梯东灭米丹尼,南越陶鲁斯山脉,扩展至沿海一带,东南占领叙利亚大部分地区, 甚至突入巴勒斯坦,与埃及相争,西则和希腊迈锡尼入侵者接壤。从这时起, 赫梯成为一个统一的强大帝国,直到公元前 13 世纪一直是西亚西部的一个最大王国。

大规模的侵略与掠夺战争,使赫梯王国的奴隶制有了很大发展。《赫梯法典》及其它文献表明,这时赫梯王国仍处于青铜时代。由于商业高利贷关系发展水平不高,债务奴役没有《汉谟拉比法典》中所见的那么严重。赫梯王国的奴隶,主要以战俘为来源,战俘奴隶在赫梯文中被称为“纳姆拉”, 当时,除王公贵族大奴隶主拥有众多奴隶外,一般的中小奴隶主家庭也拥有10 个左右的奴隶。奴隶常被强迫从事各种体力劳动,还可以被转让和买卖, 由主人随意处置,连生命也毫无保障。考古发现的当时一段铭文写道:“奴隶若引起主人发怒,则可以杀之伤之,割鼻割耳,捕其妻子,或其兄弟姊妹, 或其亲戚,不论其为婢为奴。处之以极刑,或丝毫不加罪,或并其亲族一起处死,一任主人之意。”

赫梯王国的奴隶主阶级包括国王、军政官员、王室成员、祭司和新兴商业高利贷者。自由民则比较复杂,原本全权自由民中便存在着不同的阶级, 除大奴隶主贵族和中小奴隶主外,还有非奴隶主贫民。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赫梯法典》规定允许土地买卖,并严格维护土地私有,使越来越多的非奴隶主贫民因贫困破产而失去土地。他们或从事雇佣劳动,或降到穆什根努、列杜和柏以鲁等依附王室和从事兵役的地位,或依附于神庙、士兵,地位近于奴隶,甚至被迫沦为奴隶。这里还需说明的是,在赫梯王国奴隶制得到新发展的同时,也还存在农村公社所有制的残余。

依靠军事统治的赫梯王国并不巩固。西亚形成赫梯、埃及和亚述三国争霸局面后,公元前 13 世纪初,哈吐舒尔三世执政时,赫梯与埃及因内部斗争

而被迫停止两国间的战争,于公元前 1280 年,双方签订和约,握手言和。但

和约的签订并不能阻挡赫梯的迅速衰落与外族的不断侵袭。公元前 13 世纪末

12 世纪初,海上民族从沿海东侵,蛮族自西北侵入,赫梯都城哈图斯被焚。赫梯帝国崩溃后,残余的西里西亚及北部叙利亚赫梯人城邦继续到公元前700 年左右,最后被亚述帝国所灭。

②腓尼基。腓尼基地处地中海东岸北部的狭长沿海地带,是海陆商队贸易路线的交叉点。此地的原始居民是胡里特人,公元前 3000 年代,操塞姆语的迦南人迁入此地,与原有居民同化而形成腓尼基人。西亚古代文献称这里为迦南,希腊人则称其为腓尼基,意为“紫色之国”,以特产紫红颜料著名。

从公元前 3000 年代至前 2000 年代前期,腓尼基先后出现了一些沿海的奴隶制城邦,其中最重要的有:乌伽里特、比布罗斯(即巴格尔)、西顿和推罗。这些城邦都以一个港埠作为经济与行政中心,都有国王,但受长老会限制较大,都是贵族统治的小国,形成独特的商业奴隶主寡头政权。这些城邦国家互相争雄斗胜,没有形成统一,而邻近诸强的不断侵扰更是阻碍了统一的进展。

大约从公元前二千年代中期开始,腓尼基各城邦处在了埃及和赫梯的统治之下,形成南北割剧之势。直到公元前 11—前 9 世纪,由于埃及和赫梯的衰败,亚述尚未兴起,腓尼基诸邦才重新获得独立,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推罗。这是海外殖民大发展时期,早在公元前 2000 年代时,腓尼基人就已在地中海东部殖民,范围包括小亚、塞浦路斯、爱琴海诸岛和黑海沿岸。到国王希拉姆一世(公元前 969—前 936 年)统治时,推罗大肆对外用兵,占领塞浦路斯,远征非洲,并使毕布勒和西顿臣服,还建立了海外殖民城邦中最大一邦迦太基,使其成为重要的政治和商业中心。

由于海外殖民往往与贩运奴隶联系在一起,因此海外殖民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商业和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腓尼基奴隶制的发展。奴隶在农业和手工业中被广泛使用,但被更多地用作划船的水手和码头的搬运工。奴隶地位低下,命运悲惨,随着奴隶制的发展,国内矛盾日趋尖锐,奴隶和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也日益尖锐。

随着亚述帝国的兴起和入侵,到公元前 8 世纪末,腓尼基终为其所征服。

②巴勒斯坦。古代巴勒斯坦与腓尼基相邻,东靠阿拉伯沙漠,西邻地中海,沿岸内陆是一片肥沃平原,是一块适于农耕的富裕之地。巴勒斯坦从旧石器初期就有了居民,公元前 3000 年代,这里住着塞姆语的迦南人,出现了

最早的城邦。公元前 2000 年代中后期,一支被称为哈卑路人(希伯来人)的游牧民族陆续前来,与迦南人长期冲突后逐渐混合。

公元前 2000 年代后期,希伯来人在征服迦南人城邦后,自己的民族部落制也处于解体时期,阶级分化日益激烈,国家开始产生,最初在北方有由以色列部落联盟建立的以色列王国,在南方有犹太部落联盟建立的犹太王国。公元前 2000 年代末,腓尼基人入侵,以色列王扫罗(公元前 1040—前 1012 年)和犹太王大卫(公元前 1012—前 972 年)先后领导各国进行抗击。扫罗战死疆场后,犹太王大卫统一了以色列和犹太,建立了以色列——犹太王国, 定都耶路撒冷,并最终战胜腓力斯丁人,国势日渐强盛。在大卫之子所罗门统治时期(公元前 972—前 932 年),以色列——犹太王国积极开展对外扩张,国势达到鼎盛,达到了王国的最大版图。在对外扩张的同时,以色列—

—犹太王国在国内加强行政区划和总督税收管理,大力建设耶路撒冷,还在锡安山上建造了以色列民族神庙和王宫,加强了王权统治。

所罗门统治期间,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北方的以色列首先爆发了反抗其统治的起义。在他死后,起义的领导耶罗波安回国兴兵,攻陷耶路撒冷,随即建立以色列王国,定都撒马利亚,南北再次分裂,犹太王国则仍以耶路撒冷为都城。

从公元前 9 至前 8 世纪起,随着铁器生产力的发展,商业高利贷开始盛行,社会贫富分化日趋严重。以色列王国和犹太王国的阶级关系大体是这样的:以色列和犹太人是两邦的全权自由民,其中包括贵族与平民,有奴隶主阶级,也有非奴隶主阶级;被以色列人征服的异族人是无权的依附者,地位接近于奴隶;地位最低的是奴隶,过着悲惨的生活。随着高利贷的发展,债务奴役越来越严重,阶级斗争不断爆发,并通过“先知运动”表现出来。先知是中下层僧侣假托耶和华的指示,谴责奴隶主阶级对贫民的剥削和奴役, 以神的惩罚来告诫奴隶主反映了贫富对立与斗争的情绪。这种运动使群众宗教活动日趋活跃,促成了以后犹太教的发展。

激烈的阶级斗争大大削弱了两国的力量,公元前 721 年,亚述国王萨尔

贡二世攻陷撒马利亚,灭了以色列王国。南方的犹太王国也臣服于亚述帝国, 并在公元前 586 年被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所灭。犹太国几乎所有的耶路撒冷居民都被掳到巴比伦,度过了半个世纪的囚徒生活,这就是著名的“巴比伦之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