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时期的阶级关系及阶级矛盾

在商代,主要存在着奴隶主、奴隶和平民三大阶级。

甲骨文中称农业生产奴隶为“众”或“众人”,在各种手工业作坊中的奴隶则被称为“工”。此外,还有臣、妾、仆等名称的奴隶。奴隶主要来自战争中的俘虏,但也有一些是由破产的平民转变而来。商代奴隶生活在最低层,属于主要被压迫的阶级。

同为被统治阶级的还有从事劳动生产的“小人”,亦即商代的平民。相比于奴隶的生活条件而言,他们可以从贵族那里分得一些土地进行生产,生活处境要稍好一些。但是从本质上看,他们在经济、政治上同样也是隶属于统治阶级的,而且随时都面临着转化为奴隶的危险。

商代处于统治地位的则是奴隶主贵族阶级。国王作为奴隶主阶级的最高首领,拥有最多的奴隶和土地,并且掌握着对他们的生杀予夺大权。甲骨文中商王自称为“余一人”,充分反映了他至尊至极的社会地位。协助商王管理社会的有诸子、诸妇及太师、少师、侯、伯、男等贵族,还有掌管祭祀和占卜的巫史、贞人以及异姓贵族的邦伯、侯等一大批奴隶主阶级。他们同样占有奴隶和土地,过着脱离劳动的寄生生活。当然,这些奴隶和土地通常是由国王分配所得。

商代,奴隶阶级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以及闻名千古的青铜文化,但是, 这些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在统治阶级眼中只不过是群牲畜而已,是由他们绝对

控制的“会说话的工具”。奴隶们终日乃致终身做着牛马,生活状况极为恶劣,就连生命也毫无保障。从考古发掘的遗址、墓葬资料及甲骨文资料来看, 当时奴隶经常被用于赏赐、交换、甚至祭祀、屠杀和殉葬。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考古发现同时展示了奴隶主贵族们穷奢极侈的寄生生活及高高在上的社会地位。

殷商奴隶面对非人的生活及奴隶主阶级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为了生存, 不断地进行反抗。文献记载,盘庚迁殷之前,奴隶就曾向奴隶主发起过多次反抗斗争;盘庚迁殷后,奴隶逃亡、暴动的事件更是屡屡发生。甲骨文卜辞中的“丧众”及“不丧众”之记载,就是奴隶主占卜奴隶是否会逃亡的记录; 卜辞中还有“告众”。是奴隶主向鬼神祷告,请求早日将暴动平叛的记载。综观商代历史,可以说,殷商奴隶制国家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以奴隶反抗奴隶主的阶级斗争为前提的。

尤其是到了殷代末年,奴隶反抗奴隶主的斗争已趋于空前的尖锐化状态。《左传》引《太誓》有“商兆民离”的说法,便是对这一状况的充分反映。甲骨文中也“邑震”、“邑人震”等占卜之辞,这里所问卜的城邑动乱和军队动乱都是指奴隶阶级反对奴隶主阶级的暴动和反抗斗争。尖锐的阶级矛盾严重地打击了商朝的统治,同时,也加速了商统治集团灭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