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达拉里亚城邦

在地中海西部的意大利半岛,最早进入文明的除希腊人建立的殖民地城市外,还有伊达拉里亚人建立的城邦。

伊达拉里亚地区位于意大利半岛的中部。关于该地区亦即伊达拉里亚居民的起源问题,自古典时代就有争论。有东来说,认为他们本是小亚的吕底亚人,或者是东地中海的佩拉司吉人;还有本土说、北来说。这些说法在伊达拉里亚人为非印欧语人或前印欧语人这一点上是无任何分歧的。现代考古学不以传统说法为根据,但考虑到较为重要的史料,例如见于埃及铭文的海上民族的一支(即伊达拉里亚人),等等,因此,东来说还占优势。晚近考古学者以考古材料为根据,主张伊达拉里亚文化承继维兰诺维文化,而来自东方的移入者,他们可能是在公元前 700 年之后,由于辛米里人南侵吕底亚, 从海上逃到伊达拉里亚的移民①。较为普遍的一种观点认为:伊达拉里亚人原本为海上民族的一支,在公元前 1200 年左右迈锡尼文明衰落之时,他们由安那托利亚或爱琴海其它地区西来,进入伊达拉里亚地区。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同时认为,东方移民不只一次到达该区,在公元前 1000 年代初期也可能有新到者。因此,伊达拉里亚文化是由新旧移民文化混合而成的②。

伊达拉里亚文明是奴隶制城邦文明。相传,伊达拉里亚最早就是由 12 座沿海和内地的城市联盟而成。

在十二城联盟中,克维特里,也称作卡勒,为伊达拉里亚最富有的城市之一。城位于山上,距海仅 6 公里,形势险要。其四周广大地区,留下很多墓地。通过墓葬的物质文化,可对该城当时的史实有一定了解。早在公元前9—前 8 世纪,即维兰诺维文化时期,克维特里已出现由农村转向城市的趋势。从东方化时期(即古希腊对西地中海殖民扩张的时期)开始,至随后的公元前 6—前 5 世纪,克维特里的经济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当时地中海西部存在三种竞争势力:希腊殖民者,腓尼基殖民者(迦太基),以及

① H·亨肯:《塔克文尼亚,维兰诺维人与早期伊达拉里亚人》。

② F·科勒里主编:《伊达拉里亚城市》。

伊达拉里亚各邦。后者则以克维特里居首。当希腊人为了摆脱波斯帝国的压力,而向地中海西部加紧殖民活动时,克维持里人就同伽太基人加强了外交联系。传说约在公元前 540 年,克维特里曾经与伽太基以联合舰队击败了希腊人的进犯,并迫使其从科西嘉岛殖民地退出。后来,二者合作攻击希腊殖民者的事例也常有发生,不过,不一定都由克维特里领导。从公元前 4 世纪起,克维特里逐渐走向衰落,并开始在政治上日益依附于新兴的罗马。

就地理位置而言,十二城联盟中,维爱是最接近于罗马的一个伊达拉里亚人城市。维兰诺维铁器文化时代,维爱只是好多分立的农村,而非一个中心公社,后来才集结成一个很大的城市。出于防备罗马的军事需要,维爱人于公元前 5 世纪左右建筑了城墙。据说,罗马与维爱这两个不同的氏族,其矛盾冲突从未间断过。无论是在塔克文王朝的伊达拉里亚人统治时期,还是塔克文王朝灭亡之后,双方的关系都未曾有所改善。更有甚者,维爱还常常联合其他伊达拉里亚城市对罗马发起进攻。如在公元前 483 年的维爱战争中,罗马的氏族贵族法比阿全族就作出了巨大的牺牲。维爱最后被毁灭是在公元前 405—前 396 年,在罗马人 10 年之久的围攻下,维爱最终丧失了全部

土地,并成为罗马的 4 个农村部落。

就存在年限而言,在伊达拉里亚十二城联盟中,塔克文尼亚城起源早, 发展快,是当时最古老也最有领导资格的城市,传统认为它是十二城联盟的首府。塔克文尼亚城也位于山上,长约 6 公里,宽在 1.5 公里之内。它在地

中海商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据传说,塔克文尼亚于公元前 616 年起征服并殖民于罗马。经过公元前 359—前 351 年以及公元前 310—前 308 年同罗马的两次大战之后,塔克文尼亚终于在公元前 3 世纪中丧失了独立地位。

另外,十二城联盟中的伏尔西,也是伊达拉里亚最富的城市之一。关于它的历史事迹,很少见于古典文献,城市的遗存文物,主要属于公元前 4 世

纪以下。不过,从公元前 7 世纪末与公元前 5 世纪中叶之间数量极多的墓地和随葬品看,伏尔西城在当时占有重要的位置。伏尔西经常与罗马发生冲突, 后降于罗马。

除上述几个城市外,伊达拉里亚十二城联盟还包括:维图伦尼亚、沃尔特拉、阿雷佐(又译阿雷提翁)、丘西(即克鲁西温)、佩鲁甲(即佩鲁西亚)、沃尔西尼、坡普洛尼亚以及罗塞尔 7 座城市。这些城市同样对伊达拉里亚的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不过随着历史的演进,它们也没有逃脱被罗马所吞并和控制的劫难。

伊达拉里亚地区的十二城联盟或十二公社以沃尔西尼附近的女神伏尔通娜神坛为中心,每年举行会议,各城分别派代表参加,举行传统仪式,并选举主僧。十二城联盟的各成员并非同时产生,它们也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 而是分散的独立城邦。十二城公社之间有相当程度的独立性,即使有时出现步调一致、互相援助的情况,也绝非十二城全部一致,而只可能发生在几个城市之间。十二城邦各自为政,这一点从它们对罗马的态度可以很不一致的事实便能充分看得出来。它们这种联盟的性质,与其说是政治意义上的,不如说是宗教、氏族传统意义上的。

伊达拉里亚地区的城市远远不只这十二座①。随着伊达拉里亚全盛期的到来,以及其对外扩张的不断推进,在北至波河平原,南到坎佩亚的广阔区域

① 参阅《伊达拉里亚城市》。

内,它的殖民城市日益增多。如在北部意大利有费尔西那(即波罗那)、克塞那、里米尼、拉文那、帕马、麦尔普姆(即米兰)以及摩得那等等;在坎佩尼亚有伏尔图农(即加普亚)、诺拉、阿克来以及旁贝等;在拉丁姆则有罗马等。

此外,伊达拉里亚人还将其侵略触角伸向海外,由于遭到其劲敌希腊人、伽太基人的强烈反抗,实际并没取得什么辉煌成果。伊达拉里亚人在意大利半岛的扩张,则主要遭到来自罗马的抗击。

公元前 414 年,伊达拉里亚人与希腊人叙拉古发生了丘米之战。此役以叙拉古获胜告终。伊达拉里亚人的海上势力从此消失,甚至连本土沿岸也保不住了。

伊达拉里亚从公元前 700 年进入了东方化时期。至此,伊达拉里亚开始出现社会分化。十二城联盟的各邦居民,一部分是全权公民,主要是伊达拉里亚人,他们大概主要经营航海、商业和工业生产;另一部分或许是更多的原住居民的后代,从事农业。前者成为奴隶主统治阶级,而后者则相应成为处于被剥削被压迫地位的奴隶。其中在奴隶阶级中包括一部分战俘奴隶。

伊达拉里亚社会以家长制家庭为基础。公民姓名包括姓和名两部分,有时往往加以父名或母名。奴隶和外国人则只有个人名字,这也深刻反映了伊达拉里亚社会的等级分化及社会不平等。

伊达拉里亚的语言文字在意大利应用人数仅次于希腊、拉丁。但伊达拉里亚城邦覆灭之后,罗马帝国时代,这种语言就不再为人所口说。后世也没有留下伊达拉里亚语的历史和文学的著作。

伊达拉里亚历史大体上可分为维兰诺维文化和伊达拉里亚文明两个大的阶段,前者为原始社会时代,后者为奴隶制城邦时代。上述内容也正是循着这一历史逻辑对伊达拉里亚奴隶制城邦文明加以重点介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