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里头文化所映射的夏社会政治面貌
① 《史记·殷本记》,集解引《尚书大传》。
② 《尚书·汤誓》。
中国古代的“经书”,如《尚书》、《左传》以及先秦诸子的著作中, 很多处都记载了关于夏代的情况。
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后,中国考古事业开始发展起来,而且取得了巨大的成绩。1953 年在河南登封玉村发现了属于夏纪年范围的二里头文化,它的发现,为研究夏的历史提供了考古学方面的材料。
下面,我们借助二里头文化的主要遗迹和遗物,着重分析其所反映的夏社会政治面貌。
二里头遗址的重要发现之一,是挖掘出了夏王朝当时的宫殿遗址。目前已公布的有一号宫殿遗址、二号宫殿遗址。这套宫殿建筑的工程量是很大的, 这样一项大型工程绝非个体劳动所能完成。由于在原始社会条件下,既不需要更不可能调动如此大量的劳动力修建此类大建筑,因此,它只能是奴隶社会的产物。只有在奴隶制度有了相当发展的情况下,才会产生进行这种大型的、宫殿式建筑的需要与可能。奴隶主阶级必须利用大规模的,强制性的奴隶劳动,才可能完成这项工程。从其规模和布局来看,这些宫殿建筑绝不是为劳动者所建造的,相反,它们是为奴隶主贵族阶级服务的,很可能是当时奴隶主贵族进行集会、祭祀、或发布政令的场所。此外,与宫殿建筑相伴的还有很多一般居住房屋。这些居住遗址归纳起来有三种类型:1)平地建起的; 2)半地穴式的;3)窑洞式的。其中穴居式的居住房屋,显然是体力劳动者的栖身之所,而非奴隶主的居住地。从这种居住条件悬殊的情况来看,当时的夏王朝只能是阶级社会,这也是阶级社会存在的实物见证。
在二里头文化中,至今尚未发现奴隶主贵族的大型墓葬,所发现的主要是集中于二里头遗址的数量不多的中小型墓。关于乱葬坑的情况,在夏王朝的灭亡里已经叙及,这里只就其它方面作一简单介绍。中小型墓中随藏品很丰富,只是在质量、数量方面,不同的墓穴有所不同,这就反映了死者生前有贫富贵贱之分。在二里头遗址中,还发现一些无墓坑及无随葬品的墓。死者骨架呈现出各种惨不忍睹的姿态,他们显然是当时的受害者,也许就是奴隶。
此外,在二里头遗址中还出土了不少铜器,其中一部分为武器,如:铜戈、铜钺、铜镞等。这些铜器的出现无疑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然而,武器本身还有另外的意义,它既是战争的工具,又是镇压劳动人民的工具。武器的进步不仅反映了战争的发展,同时也反映了统治者对人民压迫的加强。
当然,二里头文化遗址中许多有重要考古价值的遗迹和遗物表明,夏王朝已经是奴隶制国家,中国历史从夏起就进入了青铜时代,亦即奴隶制文明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