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布与群体结构

外肛动物在淡水及海水中均有较广泛的分布,淡水种分布在各种纬度的溪流及湖泊中,一般在石块下固着生活。海产种类更普遍,虽然少数种类可在 6000—8000m 的深海发现,但多数都分布在滨海地带,它们附着在各种硬质表面,例如岩石、贝壳、珊瑚、木质、海藻及其他动物体表,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空间。许多种也是世界性分布的,但极少在咸水中发现它们。化石种

类也主要分布在滨海带,在古生代奥陶纪时已有大量的记录。

外肛动物都以群体生活,其群体的大小、形状、骨骼、及群体结构都因不同类别而有很大区别。依靠这些特征也可做某些分类,特别是海产种类。例如,某些种的群体小到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但一些枝状群体其高度可达 20 多 cm,而另一些呈片状或块状的群体其直径可达 50cm。一般群体呈灰白色,少数种类呈深褐色。

原始的种类其群体结构多呈匍匐状分枝(stoloniferouscolo-nies)。例如被唇类及裸唇类的低等种类,其匍匐枝实际是改变了的个体,在竖立的或爬行的匐匍枝上长出所有的个体(图 13-3),个体间彼此分离,各以后端附着,匍匐枝上有隔板将之分成节状,这种群体没有钙质虫室或骨骼。在淡水生活的被唇类中基部常形成胶囊状,由胶囊处向外伸出个体,或呈平面分布,如小栉苔虫(Pectineatella)(图 13-4A);或呈树枝状,如羽苔虫(Plumatella)。

绝大多数海产种类并非匍匐状群体,而是相邻个体相互连接,均以背面直接附着在基底或其他物体上,以腹面形成暴露面或称前面。由于个体生长的方式不同,而使群体呈片状、块状、网络状、层状、分枝状等不同形态。例如常见的草苔虫(Bugula)(图 13-4B),有轻微钙化的虫室,其个体彼此相连形成双列树枝状生长,群体呈海藻状。有的个体相连形成竖立的管状群体,如栉苔虫(Crisia)(图 13-4C)。但更多的群体呈皮壳状生长,即群体呈片状,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直接附着在基底上,腹面均游离,例如裂孔苔藓虫(Schizoporella)(图 13-4D)、膜孔苔藓虫(Membr-anipora) 等,其群体大到包含有 200 万个个体,通过不断的向四周扩展形成新个体。也有的群体其个体呈双层排列,相互以背面附着,形成叶片状群体,例如藻苔藓虫(Flustra)(图 13-4E)。还有的种个体呈放射状生长排列,而使群体呈簇状。

群体中的个体通过横壁或侧壁上的小孔彼此相通。在原始的种类个体间的隔板不完全,也就是说个体间的小孔是开放的,允许个体间的体腔液相互沟通。而在裸唇类个体间的小孔常被有规则排列的有极化的细胞塞所关闭。电子显微镜的研究证明,在非匍匐状群体中存在有群体的神经系统,神经包围着虫壁,并进入小孔和相邻个体的神经相连,以控制触手冠的活动及其在群体中的位置。

大多数裸唇类是多态的,即群体中的一些个体能正常取食消化,这种个体称为独立个体(autozooid),是群体的主干。另一部分个体形状改变,失去独立的营养机能而具其他机能,这种个体称为异个体(heterozooid)。例如在低等种类异个体变成了匍匐基、附着盘或根状结构,用以附着,它们只保留了正常个体的体壁及胃绪。又如鸟头体(avicularia)(图 10—4B), 其体积较正常个体大量减少,内脏器官消失,但厴板部分高度发达形成可动的颚(图 10-5A),形似鸟喙,故名。鸟头体的基部或有柄,或无柄,有柄的种类使之可以弯曲转动。鸟头体担任防卫及清除体表附着物的功能。另外还有一种异个体称为鞭状体(vibraculum),即由厴板变成长鞭状,可以在一个平面上扫动,以清除落入体表的沉渣及微小生物。还有的个体因生殖目的而改变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