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外骨骼

节肢动物的体壁仅包括一层上皮细胞,整齐地排列在基膜之上,由上皮细胞向外分泌坚实的表皮层,覆盖着整个身体,起着保护及支持作用,这就是它的外骨骼(exoskeleton)。由于身体是分节的,外骨骼也是按节形成, 在每个体节内、外骨骼分割成独立的骨板,以易于体节内的运动,包括一个背板(tergum)两个侧板(pleura)及一个腹板(sternum)(图 10-1A), 分离的骨板可愈合而使界限消失。在节与节之间有节间膜( articular membrane)相连,关节膜处表皮层极薄,易于弯曲,不运动时折叠在前一体节内(图 11-1B)。高等的种类,附肢的节与节之间形成关节突,与关节窝相连(图 11-1C)。如果体壁的表皮细胞向体内折叠,并向内分泌角质层而形成内突,则称为“内骨骼”(图 11-1D),它是肌肉的附着点。

节肢动物的外骨骼从切片中可以明显的分为三层(图 11-2)。最外面的一层为上表皮(epicuticle),极薄,仅有 0.1—1μm 厚,由蛋白质及脂类物质组成,在高等的种类还含有蜡质,有拒水性,可防止体外水分的进入及体内水分的蒸发,这对陆生的动物十分重要。上表皮之内为外表皮

( exocuticle ),是由几丁质与蛋 白质结合在一起形成糖蛋白

(glycoprotein)所组成。糖蛋白经过鞣化,也就是由于酚的参加而使分子结构更坚固,同时在外表皮中还沉积有碳酸钙与磷酸钙而使之骨化变硬。所以外表皮虽然很薄,但很坚硬,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外表皮之内即为很厚的内表皮(endocuticle),主要是由几丁质及少量蛋白质组成。几丁质是一种柔软的物质,内表皮未经鞣化,也很少钙质沉积,因此本身柔软而富有弹性。另外有一些细的管道穿过整个表皮层,直接开口到外界,它是上皮细胞层中的腺细胞输送分泌物的通道。节肢动物的体壁中已不再包含肌肉层。

在节肢动物外骨骼的角质层中,常由于沉积有色素或代谢产物而使体表出现相应的颜色。例如许多甲虫含有黑色素(melanin)而使身体表现出黑褐色,许多节肢动物含有胡萝卜素(carotenoid)而表现出红色,白粉蝶的白色是由于尿酸盐的结果,这种由于色素及排泄物的沉积所形成的体色称为生物色(biochromes)。另外昆虫上表皮表面的条纹、凹刻等结构通过光线折射可表现出闪光的紫色或绿色,这种颜色称为结构色(schemochromes),但大多数昆虫的体色还是由于生物色与结构色联合的结果。

节肢动物的外骨骼起到了保护、支持、以及运动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外骨骼也限制了动物的生长,因此在进化中节肢动物出现了周期性的“蜕皮现象”,也就是在脱去旧表皮、换上新表皮的间隙时间内进行了体积的增长。节肢动物的蜕皮过程是这样的:在旧表皮脱离之前,上皮细胞先分泌新的上表皮,使原来的外骨骼与上皮细胞分离(图 11-3)。上皮细胞也同时分泌蜕皮液,其中含有几丁质酶及蛋白酶,这些酶通过新的上表皮而进入旧的内表皮,并进行消化、分解与吸收。同时上皮细胞也开始不断地分泌新的内表皮,这时节肢动物实际上体表有两层外骨骼。随后,沿身体的一定部位(一般是前端背中线)旧表皮裂开,并脱去旧的外骨骼。新的外骨骼仍然很柔软, 身体靠吞入空气或水分增加体内压力以延伸体积,得以生长。新表皮再通过鞣化而变硬,形成新的外骨骼,并不断地增加表皮的厚度。

蜕皮是在激素的控制下进行。低等的节肢动物没有固定的蜕皮次数,终生都可进行。而高等的种类,如大多数蜘蛛及昆虫每个种都有各自固有的蜕皮次数,当达到性成熟之后则不再蜕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