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个体的形态与生理

群体中的个体除了异个体之外,形态均是相似的,每个个体外均有虫室

包围。在被唇类虫室可能是胶状的、膜状的、或几丁质的,是由下面的上皮细胞分泌形成的,在上皮下有环肌、纵肌及体腔膜。在裸唇类虫室的形状可以是盒状、瓶状、卵圆状、管状等形状,由蛋白质及几丁质组成的角质层构成,或是由角质层及下面的钙质层共同组成,形成群体外坚硬的外骨骼。有的种类钙质层很薄,如草苔虫,或是 CaCO+注入到角质层中而不形成独立的钙质层,例如匐匍生活的一些苔藓虫。裸唇类的虫室也是由体壁的上皮细胞分泌的。但裸唇类的体壁仅有上皮细胞及内部的体腔膜组成,体壁中不包含肌肉。

原始的裸唇类个体的游离端(或称腹面)常是膜质的(图 13-5A),这层膜称为前膜(frontal membrane),膜的下面有周缘肌(parietal muscles) 控制,膜的一侧或中央有口孔(orifice),以允许触手冠由此伸出虫室之外, 周缘肌的伸缩使触手冠可以随之缩入或伸出,以调节体腔的膨大或缩小,例如膜孔苔藓虫(mem-branipora )。有的种前膜下出现钙化,形成隐板

(cryptoplata),在隐板上有小孔以允许触手冠的出入,也有肌肉可牵动隐板的升降(图 13-5B),例如微孔虫(Micropora)、分胞苔虫(Cellaria) 等。如果前膜完全钙化,形成裸板(gymnoplata),(或称钙化前壁)失去调节作用,则会在前膜的裸板下出现一个补偿作用的囊(图 13-5C),囊也有小孔与外界相通,外界的水可以出入囊内,以此来调节体腔液及其压力, 以引起触手冠的伸出或缩入,例如裂孔苔虫。口孔处常有厴板(operculum), 当触手缩回体内后,它可以完全关闭口孔。在环口类,虫室均呈管状,钙化的口孔处缺乏厴板,并位于前端,体壁由口孔处向外延伸(图 13-5D),周围被扩张肌(dilator muscles)包围,中央形成一前庭(vestibule atrium), 前庭底部有括约肌(sphinctermuscles),体壁内陷形成触手冠鞘,当触手冠向外伸出时,鞘也随之外翻。当触手冠缩回,则进入触手冠鞘内。

体壁之内即为发达的体腔,进入触手冠及触手内的体腔来自于胚胎期的中体腔,围绕内脏器官的躯干部体腔来自胚胎期的后体腔囊,两部分体腔之间有小孔相通。

虫体的最前端(游离端)是触手冠,被唇类的触手冠呈马蹄形(图 13- 6A),包括 16—108 个中空的触手,排列在两个隆起的嵴上。口位于两嵴之间,口上具有上唇盖(图 13—6B)。裸唇类的触手冠呈环状(图 13—6C), 包括 8-34 个中空的触手,排列在一环状隆起的嵴上,包围中央的口(图 13

—6D)。触手的内中线及两侧具有纤毛,纤毛上皮内有肌肉及神经纤维。触手中央为体腔,每个触手内的体腔均与触手冠基部的体腔环管相通,最终与躯干部体腔相通。

各类触手冠动物不论其前膜及游离端的结构如何,其触手冠出入口孔均由体腔液压力的升降引起。被唇类体腔液压力的升高是由于体壁肌肉的收缩所致,而裸唇类或是由于与前膜相连的周缘肌的伸缩,引起前膜或钙化板的上下移动,造成体腔液压力的升降。在环口类则由于扩张肌的收缩,扩大前庭以增高体腔液的压力,迫使触手伸出(图 13-7)。当触手冠伸出时,触手向外延伸成漏斗状,由触手上纤毛的摆动,造成水由触手之顶端流入,由触手间之缝隙流出。触手冠的缩回都是由体内一对发达的触手冠缩肌的收缩而引起,这对肌肉由触手冠基部延伸到后端的体壁上。

不论触手的数目与长短是多少,触手间的距离一般多为 100 多μm。当水流经过触手时,水流中的细菌、浮游生物及细小颗粒物质被纤毛送入口内,

同时咽部不断地扩张也使食物易于进入口内。外肛动物的消化道呈“V”形, 口后为膨大的咽及胃(图 13-6A,C.),胃的前、后两端有收缩肌与瓣膜, 肠折向前,最后以肛门开口在触手冠之外,因此得名外肛动物。从胃的中心部分向后突出成盲囊,盲囊的底部有间质细胞形成的索状物,称胃绪(fu- niculus),使胃固定在一定的位置上。食物经咽内壁的纤毛作用进入胃,在其中行胞外消化与胞内消化,而盲囊是胞内消化的主要场所。未消化的废物在胃的后区形成结实的粪粒,经肠及肛门排出体外。营养物质贮存在消化道上皮及胃绪上。

外肛动物没有专门的呼吸、循环及排泄器官,由体表及触手进行气体交换,体腔液担任体内的循环,其中的体腔细胞可吞噬代谢产物,随后体腔细胞被排出体外。群体间的物质交换由体腔液及胃绪完成。在咽的背面有一神经环及细胞聚集成一神经节,由神经节分出神经到触手冠、消化道及肌肉等处,在体壁上还有上皮下神经网,没有特殊的感官,仅有少量的具刚毛的神经感觉细胞存在于体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