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神经与感官

神经系统的结构相似于环节动物,也呈链状神经,但随着体节愈合形成体区,其神经节也往往出现愈合。例如,前端体节愈合形成头部,其触角、眼等感官发达,头部各节的神经节愈合成发达的脑。大多数种类脑可以明显地区分成三个脑区,即前脑(pro-tocerebrum)、中脑(mesocerebrum)及后脑(metacerebrum)(图 11-5C)。形态的分化伴随着机能的分工,从其神经分布可知前脑是其视觉及调节行为的神经中心,中脑是触觉的神经中心。在缺乏触角的蜘蛛等有螯肢类中则缺乏中脑(图 11-5B)。前脑与中脑同源于环节动物的脑(图 11-5A)。由后脑给出神经到下唇、消化道等,它是由几个神经节愈合而成的。

节肢动物由于外骨骼覆盖全身,所以大量的感觉器官分布于整个体表, 或集中在触角、附肢及关节处的各种感觉毛、小裂缝、小凹陷等处,用以感受各种刺激,其结构将在后面叙述。

另一个重要的感官是眼。眼的复杂程度不同,简单的眼仅有几个光感受细胞,复杂的眼则由成千上万个视觉单位,也称小眼(ommatidium)组成, 这种眼称为复眼(compound eye)。复眼能感知物体的形状、距离、运动、一定的颜色、光的强度等。例如蜻蜓的复眼由 10000—28000 个小眼组成,每个小眼的结构是一致的。

复眼中的每个小眼包括集光部分及感光部分,小眼的最外面盖有一层透明的双凸或平凸的角膜(corneum),呈四方形或六角形(图 11-6A、B), 由下面的角膜细胞分泌形成,同时与周围的角质层相连,因此是不能动的。角膜的机能相当于一个晶体(lens)。角膜之下为圆柱形或圆锥形的晶锥

(crystal cone),它由周围的晶锥细胞分泌形成,相当于第二晶体。围绕晶锥是一组初级色素细胞(pigment cell)(或称远端色素细胞),以上这些结构构成集光部分。在晶锥的下面是一组(通常是 6—12 个)视网膜细胞

(retinular cell),它是小眼的感光部分。视网膜细胞向心分泌许多小柱, 并有许多微小的神经纤维,其树突的延伸物共同组成一感光结构,称为视杆

(rhabdom)。视杆中也包括视觉色素,当被光线照射时,其分子结构发生变

化,结果形成能量状态的改变。每个视网膜细胞向后伸出轴突,穿过基膜, 离开小眼,汇集成视神经,并与视神经节相连。甲壳类的视网膜细胞中含有黑色或褐色色素颗粒(图 11-6A),而昆虫在视网膜细胞周围另有色素细胞

(图 11-6B),它们构成近端的色素。光线落在小眼上,首先被角膜及晶锥集光,然后到达视杆。在视杆处视觉色素改变成感觉信息直接传递到脑。因此,每个小眼是一个光感受单位。

某些节肢动物的复眼根据光线的强弱,色素细胞可以有不同程度的伸缩移动而形成像。在光线充足时,复眼产生的像称为并列像( apposition image)(图 11-6C)。其色素细胞延伸,晶锥与视杆靠近,晶锥长度接近焦聚,从外界进入的光线只有垂直于该小眼面的光可以到达视杆,而经晶体折射出的光线均为周围的色素所吸收,因此每个小眼只形成一个点像。这样形成的像如同电视屏幕一样,是由许多光点组成的像,也称为相嵌成像(mosa-ic image)。所以复眼中的小眼越多,它所形成的视觉颗粒越细,图像也就越清晰。当光线改变时,会引起不同的小眼感受刺激,这就是为什么许多节肢动物对物体的移动特别敏感的原因。加上整个复眼的角膜是一个凸面,例如对虾复眼的角膜弧度可达 180°,其视野的范围就很宽。

在光线微弱时,复眼产生的像称重叠成像(superpositionimage)(图11-6D)。其色素细胞不延伸,晶锥与视杆远离,焦聚的长度二倍于晶锥,它没有屏幕效应,经一个小眼面进入的光线经过折射也可以到达其他小眼,也就是说视杆可以对邻近几个小眼折射的光线产生反应,这样使复眼在微弱的光线下也能看到物体。

节肢动物中有的种类只能在光线充足时视觉,只形成并列像,这种眼称日行眼(diurnal eye),如蝶类。另一些种只在弱光时形成重叠像,这种眼称夜行眼(nocturnal eye),例如一些蛾类。但更多的种类复眼具有调节能力,光线强、弱时均能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