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取食与营养

多毛类动物的食性及取食方式也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存在着不同类

型。游走类多为肉食性,隐居类多为腐食性。但这种区分也并不尽然,即使在同一属内,也会既有肉食性的种,也有杂食性或腐食性的种,沙蚕便是如此。在取食方式上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捕食性取食

许多游走多毛类,如表面穴居的种类,远洋生活的种类,甚至一些管居的种类都是营捕食性取食的,它们以各种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例如沙蚕、浮沙蚕(Alciope)、矶沙蚕(Eunice)、裂虫(Syllis)等均为捕食性动物, 甚至隐居类的巢沙蚕也是捕食的。具这种取食方式的动物一般头分化明显, 头部有眼、触手等感官,口位于口前叶与围口节之间,口腔及咽为其前肠, 内壁具几丁质层,咽常伸出形成吻,吻的前端常有强大的几丁质颚及细齿。突出的例子如吻沙蚕(图 9-6),前端的长吻缩回体内时占据了前 20 个体节,所以前端体节不具隔膜或隔板,吻可自由的伸出或缩回体腔内。这种吻沙蚕穴居在浅海底部泥沙中,当其他动物在表层活动时,可以改变穴道内的压力,吻沙蚕可根据压力的大小,判断出食物的大小和距离的远近。捕食时体壁的肌肉收缩,体腔内压力的增高迫使吻由口中翻出。吻后为一“S”形食道,当吻伸出后,食道伸直,外伸的吻可达体长的 1/5。吻顶端有 4 个等距排列的颚,每个颚有一管与基部的毒腺相连(图 9-6B),用以杀死捕获物。当体壁肌肉松弛时,体腔内液体压力减少,吻由肌肉牵引而缩回体内,由颚抓住的食物连同吻一起进入体内。

管居的巢沙蚕通过头部的化感器发现食物,捕食时身体的前端伸出管口、通过咽上的细齿捕捉食物,前端的疣足也帮助捕食。但巢沙蚕也可以取食沉积在管周围的微小生物。

  1. 沉积取食

管居的或一些穴居的多毛类营沉积取食,例如沙蠋、小头虫

(Capitella)、沿穴虫(Ophelia)、须头虫(Amphitrite)等。其中沙蠋直接吞食大量的泥沙,从中获得有机物。它生活在 U 形穴道中,通过身体的收缩,不断地有节奏地伸出和缩回其非肌肉质的吻。吻上无颚,靠吻铲掘泥沙进入口中,外界的含丰富有机物的泥沙不断地由穴道前端管口流入管内, 被沙蠋取食后的泥沙再由后端管口排出管外,因此在后端穴孔处常堆积有大的粪丘。

须头虫(图 9-15A)、蛰龙介(Terebella)等是以触手分泌粘液,粘着水中微小的沉积物碎屑,再通过纤毛作用将食物送入口中。头部具有成丛的可伸缩的触手,触手的背面有纤毛沟(图 9-15B),取食时触手伸长,触手的上皮细胞分泌粘液,粘着食物后沿纤毛沟集积在触手基部,再借助纤毛的作用将食物送入口中。较大的食物颗粒经身体及触手的蠕动而送入口中。

  1. 过滤取食

一些管居或穴居种类为过滤取食,例如帚毛虫(Sabella)等。其头部的感官不发达,但装备有发达的羽枝触手,分布在头冠的顶端或两侧)。当羽枝伸出管口时呈漏斗形或两个半圆形排列(图 9-16A),羽枝纤毛的摆动可使外界水由羽枝触手间流入,经漏斗中央向外流出。每个羽枝的背面也形成一纤毛围绕的食物沟(图 9-16B)。当水流经过羽枝触手时,水流中微小的食物颗粒经纤毛作用也送入食物沟,并顺食物沟到达触手基部,在这里进行过滤及筛选过程,大的不能被利用的颗粒被排出,中等大小的颗粒进入口腹面的粘液囊,用以建造虫管之用,只有其中最小的有机物颗粒被纤毛送入口

中。

毛翼虫(Chaetopterus)也是过滤取食,但取食方式与帚毛虫十分不同。毛翼虫是浅海底栖的多毛类(图 9-17),具有一两端开口的 U 形羊皮纸状的管,终生管居生活,从不伸出管外,这使它的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第 14—16 体节的疣足每对彼此愈合,形成三个半圆形的扇状物,由这种特化

疣足的搧动,水可以不断地由管的前端流入,再由后端流出。第 12 体节的疣足特别发达,延长成翼状,并围绕管壁延伸在背面形成一环状,其上皮细胞具纤毛,并有丰富的粘液腺,粘液细胞不停的分泌粘液,围绕着疣足向后环行形成一粘液袋,像篮球网一样悬挂在疣足环上,袋的后端连到身体背中线的食物杯上(图 9-17B)。粘液袋收集随水流进入管内的有机物颗粒,并进入食物杯中,在其中积累成食物球,当食物球达到一定大小之后,即脱离粘液袋,沿背中食物沟送入口中。一个 20cm 左右长的毛翼,虫可形成 3mm 直径的食物球。

多毛类的消化道为一纵贯全身的直管,包括口、吻或咽(如吻不存在时, 则形成口腔与咽)、食道、胃、肠、直肠及肛门。消化道具明显的肌肉层, 可以蠕动,并推动食物在其中运行。不同种类的消化道可以有所改变,例如沙蚕缺乏胃,食道直接与肠相连(图 9-18),由肠道分泌消化酶,肠成为消化及吸收的场所。但沙蚕与沙蠋都有发达的食道盲囊,以扩大消化面积。食道盲囊可分泌消化酶,如脂肪酶及蛋白酶等。还有的种类消化道的背中部内陷形成盲道,这样也可以增大消化面积。须头虫的肠道极长并盘旋,欧威尼亚虫的消化道没有明显的分化,只形成一个简单的直管,肠道内壁的上皮细胞具纤毛,以推动食物的运行。

食物残渣的排出在游走多毛类是不成问题的,但对一些穴居或管居的种类粪便的排出及排出方式与其食性相关。例如毛翼虫的管为两端开口,取食微小食物,其粪便可随水流带出管外。埋在泥沙中生活的沙蠋及节节虫

(Clymenella)等,它们直接取食泥沙,生活时是以头部向下,肛门接近后端管口,排粪时身体退到管口,因此它们周期性地在穴道内上下移动,以排出不断吃进的泥沙。实验证明,每 40 分钟左右,它就要到管口排粪一次。帚毛虫的虫管仅有一个开口,其食物残渣在直肠内与粘液一起做成小的粪球, 随身体腹中线的纤毛沟排出,排出物为结实的粪球,以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