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唇足纲(Chilopoda)

  1. 生态与外形

蜈蚣及蚰蜒是日常最熟悉的唇足纲动物,主要分布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栖息在土壤、石块或木桩下等潮湿的地方。我国常见的巨蜈蚣

(Scolopendra subspinipes),体长达 6—15cm,体表呈红褐色,其他种类一般都在 2—30cm 之间,体色呈红、绿、黄色或混合色。

身体细长,背腹扁平(图 11-80),可分为头部与躯干部。头部前端有一对触角、一对单眼(或单眼丛),头的腹面具有口器(mouth parts)。口器包括一个上唇(upper lip),构成口腔的顶板;由二对小颚(maxillae) 构成下唇(lower lip),其中第一对小颚有小颚须。上、下唇包围口腔,其中有一对大颚(mandibles),其上有齿及刚毛。头部的触角、2 对小颚及一对大颚是由附肢形成的。

躯干部体节数因种不同,可由十几节到 100 多节。除最后 2 节外,每个体节有一对附肢。躯干部第一体节的附肢变成颚足(maxillipeds),盖在口器之外。颚足的前端两侧有毒爪,其端部有毒腺开口。颚足弯向腹中线,用以协助取食。巨蜈蚣有 21 个体节,其最后一节最长。身体两侧有 9 对气孔, 气孔数也因种而异。腿较细长,善于疾走,特别是蚰蜒,足由前向后逐渐增加长度,以减少前后相邻足的运动干扰。躯干部的背板大小交替排列,其数目也因种而异。

  1. 内部结构与生理

唇足纲为捕食性动物,以小型节肢动物、蚯蚓等为食。消化道为一直管

(图 11-81),包括前、中、后肠,有一对大颚腺,具唾液腺性质,肛门开

口在末端。以气管呼吸,在体内形成一气管网,原则上每节一对气孔

(spiracles),但实际上少于体节数。气孔没有关闭装置,内有一空腔,长满刚毛,以减少水分的散发及杂质的侵入。有一长管状的心脏,位于消化道背面。每个体节有一对心孔,为开放式循环。具一对长的马氏管(malpig- hiantubules),开口在后肠,排泄物主要为氨。体壁缺乏蜡质层,所以在潮湿环境下昼伏夜出,以减少体内水分的丧失。具链状神经,每节有一神经节。具单眼或小眼丛形成的聚合眼,其数目多时可达 200 个。眼只能辨别光线的

强弱。最后一对足细长,具感觉功能。雌雄异体。雄性个体精巢 1—24 个, 因种不同,位于消化道背面,有一对输精管,生殖孔一个开口在生殖节的腹中线。雌性个体仅有单个的卵巢及输卵管,生殖孔一个也开口在生殖节腹中线上。精子传递是非直接的,即雄性产生精荚,雌性再将之放入生殖孔,在体内受精。多黄卵,一些种具孵育卵的习性。例如地蜈蚣,雌性在洞穴内守护卵(15—35 粒)直到幼体孵化及分散;而在石蜈蚣,蚰蜒,则单个的产卵于土壤中,或短时间内携带卵,但不孵育。孵化后的幼体与成体相似,体节数也相同,则称整形发育(epimorphic);如幼体孵化后体节数只有成体的一部分,则称为异形发育(anam-orphic)。幼体孵化后经几年才达到性成熟。

  1. 唇足纲的分目
  1. 整形亚纲(Epimorpha):卵孵育,幼体与成体体节数相同。 1)地蜈蚣目(Geophilomorpha):体细长,具 30—170 对足,无眼,例

如 地 蜈 蚣 (Geophilus)( 图 11-82A) 。2)蜈蚣目(Scolopendromorpha):具 21—23 对足,眼或有或无,例如

巨蜈蚣(图 11-80A)。

  1. 异形亚纲(Anamorpha):卵不孵育,幼体仅有成体的部分体节, 成体均为

    15 对足。

1) 石蜈蚣目( Lithobiomorpha ):气孔成对在体侧,例如石蜈蚣

(Lithobius)( 图 11-82B) 。2)蚰蜒目(Scutigeromorpha):足及触角特长,气孔不成对,开口在

背板的背中线上,例如蚰蜒(Scutigera)(图 11-8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