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马克思主义研究
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经历了生气勃勃的列宁时期和个人崇拜占主导地位的斯大林时期以后,从 50 年代中期以来,出现了一系列的转折。而每次转折都与苏联的社会政治生活、苏共领导人的变动密切相关。尽管如此,苏联的哲学家们还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许多基本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 1945 年到 1953 年,由于战争破坏造成的影响和苏共党内个人崇
拜的因素,苏联哲学界处于沉闷状态。理论研究停留在注释和复述 1938 年发表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中《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内容的水平,缺乏新思想和新观点。1950 年和 1952 年,斯大林的
《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和《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两书分别发表,成为这个时期哲学界和整个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件大事。这两部代表斯大林晚年思想的著作,是作者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所作的理论总结,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基本观点进行了一定的探索。斯大林强调事物发展规律的客观性,并肯定了人类能够认识并驾驭规律;提出质变飞跃有爆发和逐渐过渡两种形式,修正了他 30 年代提出的只有爆发式飞跃的观点。他还提出了社会精神生活并非都有阶级性的观点,如语言学就没有阶级性;指出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力总是走在前面,生产关系经过一些时候才被改造为适合生产力水平的观点,但是上层建筑并不是消极、中立的,而是积极干预经济基础的;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不否认
个人利益的观点。他还认为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是一个包括一系列经济改造和文化改造的历史阶段,等等。斯大林的理论探索是积极而有一定创建性的,但是,在当时个人崇拜风气盛行的苏共党内,斯大林的上述思想被过分抬高,被称作“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的更高阶段”、“共产主义的纲领性文献”,甚至被当作衡量是否反马克思主义的标准, 这使得斯大林的理论探索成为不可触犯的终极真理而被游离于社会实践之外了。1953 年 3 月 5 日,斯大林逝世,苏联历史出现转折。此后的 38
年,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最后的 38 年,也是马克思主义在这块
土地上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最后 38 年。1991 年 12 月 25 日,苏联宣告解体,进入“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历史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