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哲学的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世界,有两个突出特征,一是发展迅速, 许多事物未及深入理解已经更新;二是普及广泛,几乎没有什么信息可以被封锁住,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里发生的事情,当即可传遍全球。这自然是当代通讯传播技术和信息事业的电子化、计算机化、卫星化使然。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当代哲学具有速度更快、传布更广泛的运动性特点, 成为思想的潮流,涌动不止。

科学化。当代哲学家普遍拒斥形而上学,拒绝讨论世界本原问题, 视之为非科学或伪科学。正如英国哲学家艾耶尔所认为的:“哲学家们的那些传统争论,大部分是没有道理的,正如这些争论是没有成果的一样。”①当代哲学家往往把哲学讨论限定在经验的、感觉的范围内,或者直接以科学为哲学的对象。如,科学哲学家波普就认为:“认识论的中心问题一直是也仍然是知识的增长问题,而研究知识的增长最好莫过于研究科学知识的增长。”②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家卡尔纳普更明确表示:“我相信,哲学上在不远的将来要取得一种胜过迄今为止的哲学家所作的一切成就,唯一的必要条件就是造就一批既受过科学训练又有哲学兴趣的专家。他们不为以往的传统所限制,也不被那些专事抄袭古人但又唯独不继承古人长处的人们的文字把戏所欺骗。”③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也认为:“显露存在物的那些显象,既不是内部也不是外表,它们是同等的, 都返回到另一些显象,无一例外。例如,‘力’不是掩藏在它的各种效应(加速度、偏差数等)背后的未知的形而上学的自然倾向,而是这些效应总体。”④讨论现象界、经验、感觉,成为当代哲学的突出特点。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样积极吸取科学成果,如系统论、控制论思想, 在认识论、方法论方面进一步发展。

内在化。现代哲学所崇尚的人本主义在当代发展为内在化的主体意识。实体化的人与实体物质受到同样的批判,意识被理解为无实体的意识。美国哲学家霍埃说:“我们必须原则上不再认为自己是纯理性的存在、独立的自我,或者是站在世界之对立面或世界之外的独立的意志。

① 艾耶尔:《语言、真理与逻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31 页。

② 波普:《科学知识进化论》,三联书店 1987 年版,第 5 页。

③ 卡尔纳普:《卡尔纳普思想自述》,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19 页。

④ 萨特:《存在与虚无》,三联书店 1987 年版,第 1 页。

我们发现我们自己已经在我们这个世界之内了,我们是什么,这一点与其说是我们作为个体去作出决定的一个功能,倒不如说是这个世界的一个功能。”①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最初 10 年,人本主义曾是人们反思战

争悲剧和医治战争创伤的价值观依据。进入 60 年代,人本主义口号不再吸引人,人们把目光转向现实的发展,主体之外的世界及其把握方式成为哲学思考的焦点。 80 年代,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描述:“大约

在 15 年前,人们突然地、没有明显理由地意识到自己已经远离,非常远离上一代了,即萨特和梅洛—庞蒂的一代。萨特的一代,在我们看来, 是一个极为鼓舞人心和气魄宏伟的一代,他们热情地投入生活、政治和存在中去。而我们却为自己发现了另一种东西,另一种热情。⋯⋯那种深深浸透我们,那种在我们之前就已存在,那种把我们在时空中凝成一体的东西,的确就是系统。‘我’被消灭了。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就这样又重回 17 世纪的观点,但有一个如下的区别:我们不是用人,而是用无作者思想,无主体意识,无同一性理论来代替神。”②

批判性。在迅速的思潮涌动、流派更迭之中,当代哲学在形式上和功能上都越来越具有批判的特征。在当代哲学家手中,哲学已不是“最高科学”,不是各门具体科学的领袖,而是成为一种批判武器,对现实进行审视和评价。在这个意义上,传统哲学终结了,“元哲学”已不必要,包罗万象的体系让位于批判的方法,先知先觉者的姿态被“文化批判者”所取代。哲学在当代的功能越来越趋向于分析、评价,不再预示真理。

伦理性。当代哲学特别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以一种大伦理的眼光看待人在自然中的位置。这一特点从 70 年代中期以来日益显著。如,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晚年提出“拯救地球”的思想受到哲学界普遍重视。沉思人们过去一贯做法的严重后果,沉思因一味谋算自然事物所引起的世界的黯淡和地球的毁灭,沉思存在被遗弃的状况,沉思如何去看待自然,沉思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成为当代哲学家们关注的课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在 80 年代的发展,也从人道主义倾向转向一种人类的意识,马克思晚年写下的《人类学笔记》成为研究马克思思想的新热点。代表东方哲学的第三期新儒家学者,也在 80 年代看到了复兴儒学的希望。他们试图以儒学内在的平和与伦理去克服人与自然的冲突,摆脱自然对人的惩罚,帮助人们建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达到一种安心立命的境界。

当代社会向当代哲学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当代哲学在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发展了这门古老的学问,也推动了现实社会的改善,使之更加适合人类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