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对哲学的影响

当代社会是一个科学技术无所不在的社会。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基础自然科学的新发现一个又一个地推翻了工业社会初期形成的经典理论。技术事业的崛起,带给人类深刻而广泛的物质条件变化。在不到半个世纪里,人类的科学技术进步已递增数倍。

宇航技术使人类亲眼看到地球是一颗被湿润、发光、蓝色气层包裹的独特星球(1961 年),它并不是哥白尼日心说所描述的仅是太阳系行星里的普通一员,而是充满生机的活的星球。物理学耗散结构的提出

(1967 年),勾划出一种新的系统演化模式——通过涨落达到有序的自组织性原理,这给人类理解地球演化提供了新思路。生物学微观古生物实验方法(1965 年)从古老的沉积岩化石中分析出大约 3.5 亿年生命历史,使人们认识到生命体并非从无机物的长期反应性中生成,而是在原核细胞生物时就与地球环境形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新的自然观告诉人们,地球,并非如达尔文进化论所理解的先为生物提供了适于生存的条件而后才有生物的适者生存;相反,地球通过生命(光合作用)而捕获、转移、储存太阳能,通过生命活动(生物与地球的化学循环)而推动地球表层物质元素循环,并通过生命过程去调节、控制、维持自身的系统平衡。正是生命的参与,才使地质历史构成生物圈,才使地球保持平衡态。

自然观的这种变化,从根本上否定了拉普拉斯以来的决定论观念, 也否定了康德以来的非决定论思想。传统哲学那种封闭的、一元的、绝对的、体系化的思维方式失去了作用,近现代哲学那种单一的、怀疑的、相对的、情感化的思维方式也不再有吸引力。当代哲学走向开放、多元、民主和无中心。正如美国哲学家费耶阿本德所说:人类要认识自然,“就必须使用一切思想,一切方法,而不能仅仅使用其中的一部分”,这是因为“现实的科学比人们所料想的更接近多元论”①。当然也是因为“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列宁语)。当代知识分化与综合的并行、学科细分与交叉的并行,当代社会独立与共存的并行、动荡与平衡的并行,使得任何一种绝对化,无论它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都不再能适应时代需要。现实、共存、民主的时代风尚,造就了哲学的多元、开放和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