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新托马斯主义的传布

新托马斯主义是当代流传于西欧北美地区的一种基督教神学哲学, 因主要承袭了欧洲中世纪神学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的思想而得名,也叫新经院哲学。以阿奎那为代表的经院哲学随着西方封建社会的结束而沉寂了两百多年,到 19 世纪后期在罗马天主教教廷的支持下逐渐复兴。

1870 年,天主教第一次梵蒂冈会议通过“天主教信仰法规”,将托马斯主义列为天主教教会的法定哲学。1879 年,教皇利奥十三世发布通谕《永恒之父》,通令在天主教学校中恢复讲授托马斯哲学。不久后又在罗马成立“圣托马斯学院”,作为托马斯主义的国际理论中心,倡导编辑、研究托马斯著作。随即,在意大利米兰、比利时卢汶、法国巴黎等地也都出现了托马斯哲学研究机构,其中,“卢汶高等哲学研究所”影响最大。该所发行的《卢汶哲学评论》流传广泛,后来成为新托马斯主义的重要刊物。1914 年,罗马天主教会根据教皇庇护十世的命令,公布《托马斯主义的二十四个命题》,进一步以法令方式推动托马斯主义研究。正是在天主教教廷的积极扶持和推动下,新托马斯主义诞生并迅速越出教会范围,成为一种哲学思潮,尤其在二次大战后,它从意大利、比利时、法国、西班牙等天主教国家发展到其他非天主教国家,成为一种国际性思潮。

新托马斯主义是托马斯哲学在现代的复兴,其基本内容与老托马斯主义没有根本不同,它之所以流传甚广,除教会的支持外,还在于它结合了现代科技进步、现代西方社会中的现实问题去阐述神学理论。它在理论上的特点是:

第一,突出宗教的道德作用。新托马斯主义针对现代西方社会的种种非道德现象,宣传宗教中关于尊重人格、尊重人生、尊重良心、尊重自由、尊重妇女、尊重婚姻的神圣和工作的高尚等内容,宣传社会改造与社会进步不可离开这些道德条件,基督教为社会建造道德基础等观点。

第二,主张宗教与科学结合。1936 年,天主教成立“罗马教廷科学院”,鼓励自然科学研究。1979 年,新任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又提出神职人员要研究科学、进行科研训练的任务。新托马斯主义主张,科学发展如果不与宗教信仰相结合,将给人类带来灾难,例如原子弹的制造; 用对神的崇敬和对人的关爱去指导科学发展,才有可能使科学成果造福于人类。

第三,提倡宗教团结、思想对话。新托马斯主义修正了以往的宗派主义,宣传信仰自由,呼吁各宗教派别停止对立、求同存异,共同“保卫受威胁的文明”。有些新托马斯主义者还积极主张意识形态上的对话, 改变过去的思想对立,平等地相互学习不同思想间的长处,丰富真理和知识。

正是这些适应社会需要、适应世俗需要的现代化主张,使新托马斯主义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心理基础和思想拥护者。加上教会的支持,新托马斯主义每年都出版、发行大量书籍和期刊,经常举行国际性或地区性哲学会议,成为战后西方哲学中信徒最多、活动最频繁的一个思潮。

法国哲学家马利坦被认为是新托马斯主义的思想领袖。其他代表人

物还有:法国的吉尔松、夏尔丹,瑞士的波亨斯基,奥地利的威特尔, 美国的阿德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