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苏、东哲学

20 世纪中期到 90 年代,苏联、东欧地区的哲学以马克思主义为主流。90 年代以来,由于政治原因,马克思主义失去了意识形态主导地位, 当代西方哲学成为哲学界关注的内容。

战后的前苏联哲学大致经历了斯大林时期(1924—1953 年),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时期(1953—1982 年)和安德罗波夫、戈尔巴乔夫时期(1982—1991 年)。第一个时期的哲学,由于 30 年代兴起的领袖崇拜风影响,具有教条化、繁琐性和政治仆从的特点。理论上强调阶级斗争尖锐化。第二个时期,政治上的“解冻”,带来哲学上的反思。理论侧重在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给哲学造成的危害。认识论、方法论、自然科学中的哲学、哲学史等领域有一定的研究进展。第三个时期,改革问题提出,“新思维”理论推动了一系列哲学课题的重新确认和研究,哲学

的社会功能得到强调,人类和全球问题成为新热点。

前南斯拉夫曾是前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大家庭中不安分的一员,在哲学思想上也一直具有叛逆性色彩。战后初期,南斯拉夫哲学界就有人批判斯大林主义的僵化。 60 年代初开始,又出现人道主义与辩证唯物

主义的论战,人道主义派取得上风。 70 年代中,在政治干预下,被称作实践派的人道主义一派解体。此后,哲学界呈现多元并存状态,但新成果并不多,不少人为逃避政治影响而转向分析哲学。 80 年代末以来, 前南斯拉夫出现民族分裂,陷入战火。

东部德国于战后建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确立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主导思想。直到 1990 年两德统一前,东德哲学家们在辩证法方面进行了自然辩证法、社会辩证法和认识辩证法的综合研究,提出一些新观点;在认识论方面尝试了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神经生理学、语言学、逻辑学等方面的研究,对意识、认识的形成、结构、运动、功能、本质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社会发展观方面对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形成进行了研究。

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东欧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经历了与上述国家大致相同的命运,此处不一一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