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发展及其社会批判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是指本世纪 20 年代成立于德国法兰克福城的“社会研究所”成员的理论观点。研究所隶属于法兰克福大学,以对社会现实进行经验研究、跨学科综合研究为宗旨,以社会哲学研究为侧重。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研究所经历了两任所长,研究重点有所不同。第一任着重于工人运动材料的收集,特点是各种理论观点兼容,缺乏深刻、鲜明的研究成果。第二任起,转向社会现实问题的方向,并且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进行研究。但是,战前的研究尚未展开便由于战争的动荡被迫停止下来。战争中,研究所迁往美国,直到 1949 年至 1950 年间才迁回当时的西德。在美国的十几年间,这一学派着重分析、批判了法西斯主义,形成其独特的社会批判理论。迁回西德后,学派将研究重点转向探索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社会批判理论进一步发展,其理论锋芒从对马克思主义的肯定转向否定。

法兰克福学派在战后的主要理论家,第一代有阿道尔诺、马尔库塞、弗洛姆等,第二代有哈贝马斯、施密特(1931—)、涅格特(1934—) 等,第三代有韦尔姆尔(1933—)、奥菲(1940—)等。

“社会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出发点。它最早由社会研究所第二任所长霍克海默教授(1885—1973)提出,由各主要成员从不同的方面阐发。霍克海默认为,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批判理论,而不是所谓主体对历史客体的反映。“批判”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精神,马克思本人的著作主线就是批判,许多重要著作也是以“批判” 命名的。这种“批判理论”与“传统理论”根本不同,它不把自己放在现存社会的既定合理性上去帮助现存社会维持秩序,而是对一切既定的、事实的东西进行重新审视和考察,揭示它们的不真实性,使人们意识到合理性背后的矛盾性,推翻现存社会的再发展。因此它是一种否定理论。“批判理论”不属于资本主义时代,而是代表资本主义以后的时代,代表了把人当作全部历史生活的生产者的人道主义方向,代表了以人道主义为基础的认识方式。然而,作为认识方式,霍克海默的“批判理论”却是软弱无力的。因为这一理论没有找到从现存资本主义世界进入未来人道主义世界的途径,这使它对未来的憧憬只是抽象的。“社会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评价,代表着他们对现实的看法和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与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