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精神

从 1814 年到 1816 年的两年中,困于生活中的诸多波折和变异,雪莱完成的作品很少。1814 年初,雪莱发表了《驳自然神论》。这是一篇哲学对话。雪莱对自然神论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指出它是一种在基督教的神秘主义与无神论之间寻求中间道路的妥协与调和的哲学。他指出,勿以暴力抗恶的基督教道德正是一切时代的僧侣阶级和专制暴君所提倡和希冀的东西;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便利地维持其统治。他号召人们起来反抗,为建立普遍的幸福的论文而斗争,勿作侵略者的牺牲品。雪莱的思想较之从前,发生了新的变化和进步。

1815 年秋天,雪莱开始写作长诗《阿拉斯特,或孤独的精神》。该诗年

底完成,次年 2 月出版。在这首长诗中,雪莱几乎原封不动地移植了自己的经历,表现了自己的思想感受和心灵历程。长诗的主人公阿拉斯特是一个孤独而痛苦的诗人,他的灵魂冲向广阔无垠的世界,寻求非凡和新颖的事物。在他的漫游之中,他目睹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肃穆庄严的高山雪峰,浩瀚无际的海洋大地,急速奔腾的河流瀑布,碧绿苍茫的森林草地。但他找不到

安宁和满足。他蔑视普通人的社会,一心只顾自己,结果遭到全能的激情这些复仇女神的报复,在大自然的谴责中郁郁地死去。雪莱在这首诗的序言中指出:“这一图景含有对当代人的教训。一切自私、盲目、无所事事的人, 必然在世界上受到永恒的苦痛和孤独。”

雪莱后来在 1817 年创作了另一首长诗《阿桑尼斯王子》。诗中的主人公阿桑尼斯王子热爱一切受苦受难的人,他将自己所有的一切都毫无保留地赠送给他们。这是一个与自私的阿拉斯特相对立的仁爱无私的理想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