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倒文

一套“二十四史”,其中八史有表,唯独《史记》的表有倒文。《史记》中共有十表,唯独最后一表,即《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有倒文。此表上下共分 5 栏,即“年分”、“大事记”、“相位”、“将位”、“御史大夫

位”。倒文只出现于“大事记”、“相位”、“将位” 3 栏,其中“大事记”

栏 38 条,“相位”栏 18 条,“将位”栏 12 条,总计 68 条。从内容上说, “大事记”栏的倒文记丞相的去职等,实际上应当是“相位”栏的内容。对比《汉书》里的有关记载,这一点非常明显。同样的道理,“相位”栏的倒文实系“将位”栏的内容,“将位”栏的倒文实系“御史大夫”栏的内容。而“御史大夫”栏内恰好没有倒文。综而言之,表中合倒文实皆为其下一栏的内容。倒文不但在内容上,而且位置上都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今本《史记》有后人续补之作,这早已为人所知。后人续补《史记》这件事可以追溯到西汉末。余嘉锡先生曾作过评赡精湛的考证,指出《表》当为西汉末冯商所作,但商未及终篇即已绝笔。从《表》前后评略不一,与《史》、

《汉》有关记载《史记》中的倒文 - 图1牾之处颇多等等,可以看到其作为未完稿的明显痕迹。因为《表》是冯商生前没有来得及完成的遗稿,所以无论在内容上、书写方式上都同刊定稿有一定距离,显示出一些特殊的地方来。《表》中出现倒文这种史书中绝无仅有的现象,应该说很可能与此有关。如果再注意一下当时书写所用的材料,倒文的现象就更不难理解了。西汉之时,人们一般以竹简、绢帛作为书写材料。但绢帛价格昂贵,而书写后再作修改不甚方便;而竹简价格低廉,人们自己也能制作,加之笔著刀削,进行文字修改也相当方便, 因此当时人更多的是利用竹简来书写。冯商为制作此表而采录资料起稿时, 当用竹简。经过整治的竹简,正反两面都可书写。现在所见的倒文很有可能原来是写在简背面的(因为例文在内容上往往和相将的正文有对应关系), 后人不明其义,转抄时就将简背文字用倒文的形式来表示了。如果天假冯商时日得以从容完成续作,那末这些倒文必然会成为顺文而置于《表》中适当的位置上,这个谜一样的倒文问题也就不存在了。《史记》其它九表和《汉书》八表中系完成之作而没有倒文,可以说是一个有力的旁证。

因之,对于《史记》表的倒文现象,大可不必人为地故作艰深,看得神秘莫测,以为有什么“微言大义”一类的东西在里头,用清人汪越的话来说, “未必有深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