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翻译了多少外国书籍

我国的翻译活动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尚书·周传·归禾篇》中就有记载,刘向《说苑·善说篇》、班固《汉书·地理志》也提到翻译之事。翻译有大量译作遗留下来,则是从佛教传入中国以及随之而开展的译经工作开始的。这个以佛教经典汉译为发端而一直延续到现代的翻译史,历时将近两千年。在汉朝,重要的译经人,首推安清。他于汉桓帝时来洛阳,23 年间译出佛经 30 余部。稍后,支谶也来洛阳,10 年间译出十几部佛经。西晋年间, 出现一译经大家,即法护,他自小从外国僧人学佛,到过西域,通晓外国语言 36 种,后来搜集大批经曲回国,在长安先后译出佛经 165 部。到了前秦, 释道安和秘书郎赵整在长安主持译事,设置译场,聘请中外名僧,协力分工进行翻译,译经工作才开始从民办转为官办。后秦时,释经大师鸩摩罗什到长安主持译场,译出经论 300 余卷。梁陈时,真谛从扶南前来中国,在广州、

建康等地译出佛经 200 余卷。译经事业到了隋唐进入极盛时期。唐代的译经

代表人物,是大旅行家、大翻译家三藏法师玄奘。他于公元 628 年到印度求

经 17 年后回国,带回佛经 657 部 在长安主持译场。经过 19 年的不懈努力, 他和助手们译出佛经 75 部,2300 多卷。唐以后,因为战乱频繁,译经工作长期停顿。宋统一中国后又恢复过来,但一直到元、明、清,成绩都不如以前。总起来,从东汉明帝永平 10 年到元世祖 22 年,1219 年间,总共翻译佛经 1440 部。16 世纪,西方近代科学文化开始传入中国,翻译西方数学、自然科学、哲学等方面的书籍开始盛行。数学有利玛窦、光启合译的《几何原本》、李之藻译的《圜客较义》、《同文算指》等;物理学有王微译的《奇器图说》;地理学有宠迪我、艾儒略设的《职方外纪》;哲学有李之藻、傅汛际译的《名理探》和《寰有诠》等。请末最有影响的翻译家是严复,他曾留学英国,甲午战争以后,同当时的爱国志士一道办报纸,投身维新运动, 翻译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的著作。重要的有赫胥黎《天演论》、斯密亚丹《原富》、斯宾塞《群学肆言》、孟德斯鸩《法意》等,与严复同时期的林纾,则专译欧美小说,如《巴黎茶花女遗事》、《块肉余生记》、《黑奴吁天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