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手稿下半部是怎样丢失的

蒲松林所撰《聊斋志异》一书,是我国著名的一部“志怪”文言短篇小说,它“风行逾百年,摹仿赞颂者众”。但可惜的是:将近二百年,市面上风行的《聊斋志异》都是出自一些手抄本,因为经过许多人的传抄。其中纂改讹误的地方很多,已非手稿的本来面目,直到 1948 年,人们才在辽宁西丰蒲文珊(松龄的九世孙)家里,发现了手稿的上半部,而下半部则迄今仍不知下落。

手稿的下半部究竟是怎样丢失的呢?根据有关资料,经过大致是这样的:

蒲松龄于康熙 54 年(1715 年)去世,他的子孙把手稿藏在蒲氏祠中, 秘不示人。大概是在清咸丰同治年间,由于山东闹饥荒,松龄的开世孙蒲介人带着家眷和手稿从淄川移家到沈阳。光绪初年(1880),介人因见手稿卷皮已经磨损,就将其重加装订,分为上下两函。后来,他的儿子蒲英灏在沈阳盛京将军依克唐阿幕中供职。依平日喜读《聊斋》,知道蒲为松龄后人, 因问及手稿一事,蒲不敢隐瞒,只好将手稿上半部借给依,依阅读后,将上半部归还,再借去下半部。这时,依因事赴北京,为了沿途消遣,就将手稿也携带了去,那知他一到北京,就碰上了庚子义和团起义,八国联军攻陷北京,他在战火中丧了命,稿本下半部也随之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