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封神演义》

明代长篇章回小说《封神演义》又名《封神榜》、《封神传》,在我国, 它是一部流传甚广、颇受大众喜爱的神话小说。

大约在公元前 1100 多年,中国历史上两个不同的部落殷(商)和周曾发生过一些争斗。春秋、战国以来,一些学者便将它作为“以臣伐君,以下伐上”的重大事件来加以对待,并展开了对武王伐纣是否正义的长期争沦,而在民间,有关殷、周斗争的神话传说,掺杂了相当的神话成分。《封神演义》则在此基础上,借用这一历史事件,加入大量的丰富的民间传说,衍化为一部仙佛斗法、光怪陆离的神话故事。

《演义》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历代人民要求惩罚殷纣暴君、支持武王讨伐的正义呼声。它一方面对商纣王末期沉湎酒色、听谗言惨杀无辜、甚至杀妻诛子、残害百姓等种种暴行,做了无情揭露;另一方面又极力称颂周文王、周武王的“仁慈爱民”、“不肆干戈,不行杀伐”。正是在这种善恶的尖锐对立中,一切“神仙”和“法宝”,前来帮助周王讨伐纣的进步性,满足了人们有关正义战胜邪恶、正义的斗争需要最有力的武器的愿望,因此能吸引众多的读者。

另外,小说在刻画人物和演绎故事时,表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如伐纣事业的主持者姜子牙几生几死的奇特遭遇、哪吒由莲花化身和脚踏风火轮、土行孙的土遁、雷震子的肉翅而飞等,都有浓郁的神话色彩;而令人眼花缭乱、变化无穷的种种斗法,也以幼想的新奇和大胆,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自然, 小说在“假商周之争,自写幻想”时,封建迷信和宿命思想所在皆是。混战的结果,双方的死者都名列“封神榜”,命运前定,一切善恶、是非、胜败均无从谈起。

《封神演义》大约写成于明代隆庆至万历年间(1567—1619)。一般认为书中所写纣王不朝、杀戮大臣及横征暴敛等,有明代中叶以后社会现实的影子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