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和司汤达

一天早上,法国作家司汤达(1783—1842)在报上看到一个案件的报导: 青年裴尔特在一个有钱人家里当家庭教师,成了这个家庭主妇的情人,后来在一种妒恨和绝望的冲动下谋害了她。司汤达受此启示,写了著名的长篇小说《红与黑》。

《红与黑》的主人公于连出身平民,从小野心勃勃。起初他狂热地向往军功,想做拿破仑式的人物,但因遇上复辟时期此路不通,便投靠教会,经西朗神父帮助,在市长德·瑞那家当了家庭教师,不久与市长夫人发生暧昧关系。事情暴露后转入神学院学习,后又经人推荐,当了保皇党德·拉·木尔侯爵的私人秘书,成为侯爵策划政治阴谋的得力助手。他还勾搭上侯爵的儿女,订了婚约,从侯爵那里骗得了贵族的封号、军职、金钱和土地。这时, 教会特务一手策划的告密信揭发了他,使他的飞黄腾达毁于一旦。他气愤之下,开枪射伤了写告密信的市长夫人,自己则被送上了断头台。

小说标题的“红”,是指红色军装,代表充满了英雄业绩的拿破仑帝国时代,“黑”指教士的黑袍,代表教会恶势力猖厥的复辟时期。《红与黑》正是通过于连向上爬的故事,形象地反映了“红”“黑”两种势力的矛盾与较量,揭露了保皇党和反动教会的复辟阴谋,深刻地表现了当时社会历史的本质特征。

司汤达之所以能写出《红与黑》这样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是同他的思想与经历分不开的。司汤达的真名叫亨利·贝尔,父亲是个律师。他一生正处于法国资本主义制度和封建制度大搏斗的时期,思想上受 18 世纪启蒙运动的影响,政治上拥护资产阶级革命,反对波旁王朝复辟。1800 年、1806 年至 1814 年曾先后在拿破仑部队的服役,并随军出征意大利,远征俄罗斯。拿破仑的失败,使他感到政治上的幻灭。波旁王朝复辟后,他即离开巴黎, 长期侨居意大利的米兰,进行创作活动,并积极赞助当地的民族解放运动。

司汤达还写了其他一些长篇小说和文艺理论著作,如《巴马修道院》、

《拉辛与莎士比亚》等。他的作品在当时并不为社会所重视,但司汤达自己却充满信心。他说:“要到 1935 年才会有人读我的作品。”如今,他的预言早已实现了。